2016年11月26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既为居民实实在在做事,又在此过程中引导居民自治
最近,路过虹口区欧阳路街道邮电小区和蒋家桥小区的市民,总是忍不住驻足。嫩绿的叶、姹紫嫣红的花,仙客来、大丽花、杜鹃、海棠……让原本灰暗的老旧房屋焕发出勃勃生机。
也因为这道美丽的风景,蒋家桥居民区书记丁素芳和邮电新村居民区书记喻菊萍近来老被人问起:“啥时候我们小区也可以有‘美丽阳台’,看着好养眼的。”
两位书记笑而不语。只有她们知道,这“美丽阳台”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次由下至上的头脑风暴
去年,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漂亮楼道”工程,涉及到18个居民区。“‘漂亮楼道’之后,大楼还可以在哪里变得更漂亮”是今年以来居委干部和居民们常想到的问题。
今年6月,蒋家桥居民区开了一次听证会,40多位居民七嘴八舌,讨论怎么让家园变靓,怎么让居委会手头的钱花在刀刃上。
其中,有一位居民的发言让大家“豁然开朗”。她说:“我在欧洲旅游的时候,对居民家的阳台印象特别深。虽然房子有些斑驳老旧,但每家的阳台上都摆满了花,特别好看。从中能看出他们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为什么不能美化一下阳台?”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不过,对于房龄超过40年的老楼来说,怎么美化又是个问题。有人说:“让居民自己设计,个性化布置。”也有人觉得:“应该让专业的景观绿化组织来设计。”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让一家专门从事景观绿化的社会组织来总体设计,并培训居民种植技能,居民可以认养花草。丁素芳说:“总的原则是这些花草既要容易养,也要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这个思路,和欧阳路街道一拍即合。欧阳路街道党建办主任沈敏告诉记者:“听取民意之后,街道就开始推行这项‘美丽阳台’工程。我们选取蒋家桥小区和邮电小区各一栋居民楼作为试点,使用居民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约17.9万元,通过绿植美化、墙体美化、绿植进家等手段,美化居民阳台和窗口。”
再小的工程也要家家户户都同意
尽管设想很好,要获得最广泛的民意却并不那么简单。但喻菊萍对试点居民楼的楼组长钱宝珍下了硬要求:“一定要每家每户都签字同意,否则宁可不做。”
这幢楼共35户人家,其中17户是外来租户。钱宝珍回忆,最多一次,她一共敲了5次门,才终于见到人。还有一户人家,住的是一室户,东西放不下,就把旧家具堆在公共走道上。要搞“美丽阳台”了,旧家具肯定要清掉,自然不乐意。
为了说服她,钱宝珍把自己的丈夫也动员出来一起做志愿者。这个楼道的地下一层,有个40年几乎没动过的防空洞,门口堆满了找不到主人的各种杂物。为了彻底清理,钱宝珍夫妇将杂物一点点往外拖。有些杂物看起来还有用的,就一家家问,交还主人保管或者经主人同意再扔掉。整整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将其清空。
40年从未如此整洁的地下一楼,几乎让全楼道的居民点赞。那位阿姨也有些不好意思,过了几天主动找钱宝珍签了字:“我会想办法把旧家具处理掉的,放心。”
在楼道清洁干净、所有居民签字同意试点“美丽阳台”后,钱宝珍还每层楼动员出一位热心的志愿者,在专业人员装点完花草之后,每天负责花草养护。
邻里之间,因为“养花护花”而有了新的共同语言,在一块儿时总是聊得很热络。
一盆盆绿叶上悄然扎起“红丝带”
两个小区的试点楼道,“美丽阳台”的形式略有不同。在蒋家桥小区,由于没有公共阳台,就在墙面安装了木框格子,其中点缀着绿意,居民家的小窗台上,也放着各色的花。在邮电小区,花草就镶嵌在公共阳台上,走廊里面,也由居民放着领养或自养的各种花草。
但不管哪种形式,居民们都是自发而主动的参与者。蒋家桥小区里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妇是年纪最大的参与者。尽管老两口的家里就养着林林总总的花草,但他们还是自愿认养了好几盆花。他们的现身说法,无疑极具号召力。不多时,就有许多居民来排队认养盆花。
邮电小区的美丽阳台布置好没几天,居民区微信群里就收到85岁的聋人施阿姨的一条微信:“美丽阳台很漂亮,但一些吊兰之类的绿叶植物颜色单一,我找了一些红丝带,扎上去了。”居民们抬头望去,就见一盆盆绿叶上,果然缠绕着红丝带,在风中摇曳多姿。
施阿姨接着又发了一条微信:“这么多花,没人浇水可不行。我来负责天天浇水吧。”直到钱宝珍告诉她,每层楼都已安排了专人浇水,她才放下心来。
施阿姨表示:“谁不愿意房子更美丽呢?看着心情大好。而且平时大家特别关心我,感觉小区里都是一家人。”钱宝珍是她的结对志愿者,每周来看她时总写着纸条:“天冷了,多加点衣服。”而喻菊萍也总是有求必应,让她很温暖。
欧阳路街道的“美丽社区”党建实事工程将分为三个阶段:实事亮灯、美丽阳台和美丽空间工程。通过社区“美丽”的理念,既为居民实实在在做事,又在此过程中引导居民自治,让党员和群众参与社区活动,从而增进邻里感情、实现社区和谐。
而在“美丽阳台”这个亦公亦私的空间里,不断上演的温情故事,则让老房子焕发的勃勃生机,由内而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