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回复: 0

夏建丰|插队十年——里陂上村杂忆(十四)

[复制链接]

912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031
发表于 2025-6-2 10: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夏建丰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5年02月24日 00:00 上海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说到“食”,首先是要吃饭,里陂上村只生产稻米,吃的是米饭。光吃米饭不够,得有各种菜肴,营养才均衡。

  现在有很多人在正餐之后要吃水果。虽然里陂上的村民没有“水果”的概念,却并不妨碍他们栽种、采摘和享用各种水果。

一、煮米饭
  1969年我到了里陂上村,煮米饭的方式和在上海完全不同了,我必须从头开始学习煮饭。村民把煮饭叫作“务饭”,很古老的说法。

  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有烧柴的灶,绝大多数是用土坯砌成的,灶面上会抹一层厚厚的石灰,干了以后很光滑,也比较硬。多数人家的灶起码有两眼,分别放置一大一小两口锅。一般来说,大锅的直径在二尺以上,小锅的直径在一尺八寸左右。

  村民是用木桶蒸饭。蒸饭的木桶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作“甑”(读“赠”音)。甑呈直筒形,上口略大,无底,直径在一尺二寸左右。在饭甑内圈下部的三分之一处,有一个台阶。这个台阶用来放置竹子做的透气的甑篦,上面铺放松散的棕榈树叶。
  每天清早煮饭的时候,在灶上的小锅里放一些水,饭甑放在小锅里。再在大锅里放进半锅水,两口锅下面同时开始烧火。先用大火把大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放入洗净的米,继续烧开,搅拌数次。这时一定要睁大了双眼,密切注意大锅里的变化。

  一旦米粒涨到只剩中间有一点点发白的时候,迅速用双手握住竹制的大灶篱(村民俗称“灶捞”),把米捞出来,放到小锅里正在冒汽的饭甑里,铺平,用筷子戳些透气的气眼,最后盖上饭甑的竹制汽盖,加大那口小锅的火力,直到把饭蒸熟。

  如果大锅里的米捞得太晚,米粒之间的空隙就太小了,小锅里的蒸汽不能依次通过甑篦、棕叶、米粒和汽盖,饭就再也蒸不熟,成了夹生饭。要是捞得太早了,就需要加倍的木柴和加倍的时间才能把饭蒸熟。

  把米捞进饭甑以后,大锅里剩下的饭汤绝大部分用来喂猪。我们上海知青人人都相信,饭汤的营养非常好,村民居然用来喂猪,真是太可惜了。

  吃完早饭以后,村里的多数人家会把饭甑里的剩饭放到饭篮里,高高地挂在屋梁上悬下来的木钩上,让那些贪吃的狗们能够闻得到、看得见,却永远够不着。
    中午和晚上做饭的时候,只要取下饭篮,把饭篮里的剩饭拿出来炒一下就行了。在里陂上村生活,一日三餐都吃干饭。从这一点来说,比在上海还要棒。村民从来不吃稀饭,更不用说专门煮粥喝了。

    我们自然会想念上海的泡饭(稀饭),所以时不时的会在干饭里加点水,煮成泡饭吃。村民看见了,很快就传开去:“上海佬在吃鸭仔食!”原来,村民的习惯是会取一些剩饭,加进一些水,搅拌一下,然后拿去喂鸭子。

    几个与我们熟识的村民会来尝一下我们的泡饭。他们尝过以后,都说泡饭不好吃。

二、面食和荞麦

  里陂上村不种小麦,没有面粉,很少见到面食。“物以稀为贵”,客人来了,要是餐桌上有一碗汤面,那可不是供给客人填饱肚子的主食,而是名贵的菜肴,每人每次只能夹一小筷子来品尝。

  如果有娶亲嫁女这样的大事,讲究的人家会专程去永丰县城买来油条,切成半寸长的段,放入肉汤里汆软,加上佐料,端上餐桌,很能显出主人的品位,为主人增光。

  在村民看来,北方人的面食,身价不同寻常。不知道我们南方人的白米饭,在北方有没有这样的待遇。

  知青薛志民的父母是河南人,即便在上海,他家里经常吃面食,包饺子。到了里陂上村,志民仍然会怀念面食,时常给村民描述他家里饺子的美味和形状。

  村民从来没有见过饺子,他们给志民说得涎水直涌,便起哄要志民让他们品尝这世上最美味的食物。可是村里不种小麦,也没有地方出售面粉,志民很无奈。

  1970年夏天的“双抢”结束以后,上级领导要我们种一些“花麦”。队长买来了“花麦”种子,让我播种的时候,我看着灰黑色的有三条棱的种子,一下子想起了过去在上海,那破旧的枕头芯子里漏出来的“荞麦壳”。我恍然大悟,自己先前问了很多村民,却谁也说不清楚的所谓“花麦”,原来就是书上说的荞麦。

  荞麦的生长期很短,很快长出了淡红色的细茎和绿色菱形的叶子,开出了白色的花朵,正是村民说的那种会开花的“花麦”,根本不像我们在上海农村里见过的小麦。小麦是禾本科植物,荞麦属于蓼科,它们不是一家人。
  天气凉了,白色的荞麦花变成了灰黑色的荞麦粒,应该收割了。但是村民收荞麦只是用手拔,并不用镰刀割,不该说“收割”。然后把荞麦轻轻地在禾桶上磕几下,就完成了脱粒。

  我们知青分到了十来斤荞麦,最兴奋的是薛志民,他自告奋勇,用村民家里的石磨把荞麦磨成粉,由他来剁菜包饺子给大家吃。志民终于盼来了机会,可以在大家面前一展身手了。

  我和几个村民在一边观摩,祖籍河北的冯金生忙着充当下手。志民和好荞麦面,揪出一个个灰色的面团,信心十足地用擀面杖把一个面团擀成正常的饺子皮。他放上馅心,很快就发现荞麦饺子皮的粘性太差,无论如何也捏不拢。

  志民重新来过,把三个面团合在一起,擀成巴掌那么大的饺子皮,还是失败了。他最后把荞麦面团擀成直径约有六寸的面饼,放上菜馅,好不容易才做成了硕大无比的“饺子”。

  等了很久,从未见过的荞麦“饺子”终于蒸熟了。我饥肠辘辘,但“饺子”实在太大,只吃了一个,感觉肚子已经饱了。口味呢?比上海的饺子差远了。几个村民为了尝鲜,分食了一个志民做的荞麦“饺子”,看得出来他们很失望。志民带着遗憾再三说明,以后一定要请他们吃真正的饺子。
  荞麦终究不是小麦。用里陂上村石磨磨出来的荞麦粉不能用来做饺子。

三、菜肴

  里陂上村民用来烧菜的铁锅固定在灶台上,直径在一尺八寸以上,比我上海家里的铁锅大多了。
  锅铲也不一样。锅铲柄有一尺多长,七八分粗,圆滚滚的,用杉木做成,安装在铁匠打成的铁锅铲上。铲柄和铲面之间的夹角大约50多度。锅铲的操作方式和上海不一样,用单手握住锅铲炒菜的时候,很像握住了直拍在打乒乓球。

  如果是烧一大锅的菜或者猪食,还可以双手握住长长的锅铲柄,有点像在菜地里用双手握着镢头除草的样子。

  灶膛里的柴火不像上海用的煤气灶那样均匀可控,而是要根据烧菜的情况,随时往灶膛里塞一些柴,来调节火候。我们有脚柴、棍子柴、还有不同的劈柴,各种柴的燃点和燃烧速度都不一样,完全要凭经验来掌握。

  我刚开始用这种柴灶来炒菜的时候,经常是很费劲地把柴点着了,放进灶膛里,赶快转到锅台边,往锅里倒一点烧菜的茶油。眼看着灶膛口冒出了团团的青白色浓烟,知道是刚点着的柴火已经熄灭了,连忙转到灶膛口,再重新点火。

  更令我狼狈的是,有时候需要大火炒菜的时候,火头却越来越弱了,等到菜烧好了,灶膛里又熊熊燃烧起来……几番折腾下来,心里就着急。一着急,就出汗。一出汗,就用手去抹。抹时一不小心,就把摆弄柴火时手上沾的灶灰弄到了脸上……上桌吃饭时,自然会引起一阵哄笑。

  我到了里陂上村,很快就发现许多村民会烧菜。如果一个人的菜烧得好,就会得到全村人的尊敬。村民之间也常常会互相交流各种菜肴的烧法。
  村民家里常用的烹饪手法有炒、煸、煎、蒸、焖、礅。

  炒:翻炒绿叶菜,比如炒蕹菜和炒苋菜。

  煸:这是上海人的叫法,里陂上村民的发音是“腊”。用锅铲把食材压在锅底迅速移动、打散和翻炒,比如煸炒肉片。

  煎:干净的锅里滴一点点油,把食材放进锅里,很少翻动。比如煎鱼,一面煎熟了,再煎另一面。

  蒸:早上用饭甑蒸饭的时候,把放了腊肉或者辣椒的碗置入饭甑,可以把碗里的食材蒸熟。焖:烧鱼的最后阶段,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再起锅。

  礅:“齿钵”是一种陶钵,内有细齿槽。食物放在“齿钵”里研擂捣碎的过程叫作“礅”。取出在饭甑里蒸熟的辣椒或茄子,放入齿钵礅烂,洒上盐拌匀,就是美味的“礅辣子”或“礅茄子”。

  村民偶尔也用一些其他的烹饪方法,如:炸、煮、熬、湥、煨、炕。

  炸:做好的豆腐切成方块,用大量的茶油来炸,做成油豆腐,村民俗称“泡豆腐”。“泡豆腐”用的油太多,在食用油并不多的里陂上村,村民一般要两三年才会做一次。

  煮:每年的“端午”时节裹了粽子,放在锅里煮,水面要淹没粽子。杀了牛,要煮牛杂碎,俗称“煮牛熟”。煮食物比较耗费木柴。

  熬:为了收干食物里的水分的煮,叫做“熬”。秋天收了红薯,风干以后,糖份增加了,可以放到锅里熬出红薯糖。熬和煮一样,比较费木柴。

  湥(读音“突”):冬天到了,陶盎里放入猪脚和黄豆,水面淹没食材。把陶盎放到火塘里面明火的边上加热,让水面慢慢释出“突、突”的小泡,直到猪脚和黄豆完全“湥烂”。这“湥”的效果很像“炖”。我怀疑上海的家常名菜“腌笃鲜”里的“笃”字,是否应该是“湥”。

  煨:冬天,把红薯或者鸡蛋埋在火塘里炽热的灰烬中煨熟,别有一番风味。湥和煨都要在冬天的火塘里操作,季节性很强,而且火太大容易焦,火太小不会熟。湥和煨这两种方法难度比较大,所以用得很少。

  炕:春天来了,从水田里捉到了一批二寸来长的小鱼,放在锅里用微火慢慢焙干,称作“炕”。炕好的小鱼干储藏在陶盎里,日后炒新鲜辣椒时,加入一些小鱼干,就成了村民餐桌上难得一见的荤腥。春天一过,小鱼没有了,有极少数的村民会把家里新做的豆腐“炕”成豆腐干。可是这种豆腐干又紧又硬,口感并不好。

  在分给村民种菜的“自留地”里,从春到秋,种着各种蔬菜,有辣椒茄子、蕹菜苋菜、黄瓜菜瓜、南瓜冬瓜、苦瓜丝瓜、葫芦豇豆、芋艿红薯、菘菜芹菜、香葱大蒜等等,在后面的《种菜》一篇里,会有相应菜肴的叙述,此处略过。

  有些菜肴的原料不是人工种植或者养殖的,比如小竹笋、蘑菇、苦槠豆腐、田鸡(老咯)、野鸡、蛇、泥鳅和黄鳝。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7-2 01:29 , Processed in 0.0242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