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6|回复: 0

五里桥,不只是一座桥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2-8-26 14: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日期:2022-08-26


上海江南造船厂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记者 沈轶伦

      在打浦桥发现的这位“老上海”顾从礼是明朝四品官,他的家族故事,是上海传奇的一段前传。

      也是来自他的捐助,约500年前,上海有了一座叫五里桥的桥。

      1

      1993年4月16日,阴雨霏霏。上海当日最低气温仅13摄氏度。在一个位于打浦桥地区的建筑工地,正在劳动的工人们忽然触碰到什么坚硬的东西。当那坚硬的一角逐渐从土里露出全貌时,所有在场者都低声惊呼起来:雨中,一个古墓赫然出现。

      根据翌日上海媒体报道:“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等在打浦桥派出所民警和工地人员的配合下,冒雨5个多小时挖墓开棺。其穴墓十分坚固,砖室外层涂有坚硬的糯米浆,内层亦有。木椁与棺材之间用石灰封闭,内外层皆用樟木套棺。该墓穴系夫妻合葬墓,棺上铺着的丝绸上印有‘顾从礼’之名。男尸干燥未腐,头戴官帽,手执折扇,皮肤黄白,发须依旧显黑,关节还能活动。干尸保存如此良好,实属罕见。女尸已经腐烂。”

      顾从礼是谁?

      《黄浦区志》显示,顾从礼,字汝由。明朝嘉靖年间,以善书法被荐,授中书舍人,办事制敕房兼翰林院典籍,参与编纂《承天大志》《玉牒》(皇室谱牒)和摹抄《永乐大典》,侍经筵,在内廷讲书,后官至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加四品服。荣归故里后,他轻财重义,置义田,助里役,济贫睦族,以81岁高龄葬日晖港北大仓(今打浦桥地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为之作铭。

      这位“老上海”在倭乱时曾提议筑上海城墙,并捐粟4000石,用以抵御倭寇侵犯沿海筑小南门城墙(今已无),“又筑三里桥、五里桥、草堂桥,于城内重建抚安桥”。

      今“五里桥”地名,即以五里桥而得名,与顾从礼长眠之处,仅距离1公里左右。

      2

      顾氏家族为东南望族,在上海的传奇绵延数代。至今,在上海的地名中,还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留下的痕迹。

      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顾家的顾英中举,后“官广西、延安同知,广南知府,以政绩加授中大夫。为官清廉敢为。广西杨氏兄弟争产,各赂英百金,庭审时返赂训诲,使两人愧服”。在其任内,曾不畏责难开仓赈济,还安抚百姓、平定内乱。顾英退归故里后,在肇嘉浜南,今上海市卢湾中学东侧的南塘浜路位置建“南溪草堂”,“赋诗自娱,颐养天年,捐助邻里”。为了歌颂他的生平,在今老城厢内,曾立中大夫坊,“祀为乡贤”。据说,今天的小东门社区的“大夫坊”即得名于此。

      至明朝嘉靖年间,顾家的顾定芳,号东川,因为精通医术,被召为御医。据《卢湾区志》介绍,这位大夫在回答嘉靖皇帝用药之理时,智慧地回答“用药如用人”,再问养生之道,对答“清心寡欲”,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回到故里后,顾定芳“于邑里置学田百亩,赡养贫穷学生……侍奉父母,以孝著称邑中,与祖并祀乡贤”。

      到了嘉靖和隆庆年间,顾从礼,这位来自顾氏家族的子弟,不仅和先辈一样学养深厚,仕途亨通,而且善于鉴赏奇石,精于书画,擅长金石,“得宣和紫玉泓砚,筑玉泓馆于南溪草堂旁,内有舒啸台、秋波亭、昙花庵、浴鹤溪等景”。顾从礼还喜爱摹刻,曾摹刻顾氏淳化阁帖十卷、柳城悬兰亭等。和家族中的先辈一样,他也是一个慷慨大方、仗义疏财、愿意为地方出力的官绅。

      上海自元初立县后一直未筑城墙。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至六月间,倭寇连续5次焚掠上海,“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上海民众始决意筑城御倭。

      正是在当年,顾从礼上奏朝廷:“今编户六百余里,殷实家率多在市,钱粮四十万余……货物尤多,而县外不过一里即黄浦,潮势迅急,最难防御……盖贼自海入,乘潮劫掠,如取囊中,皆由无城之故”,要求朝廷“转念钱粮之难聚,百姓之哀苦”,迅速“开筑城垣,以为经久可守之计”。

      松江知府方廉在奏议得允后,下令征集捐赋,勘定基址,趁倭寇暂退之际赶筑城墙。人们竞相资助,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县学博士王相尧拆屋捐地,倾家财助役;贡生张津不仅散家资助役,还亲自参加筑城,“手口尽瘁,遂病不起”;民众则踊跃担土运石。这年农历十月动工,至十二月,一座城池便拔地而起了。筑城仅一月,倭寇又来犯,按察佥事董邦政以微弱兵力撄城固守,县城得以保全。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围城十七日,因有城垣之故,终未得逞,从此不敢再犯。(《上海南市区志·老城厢城墙篇》)

      上海的这第一座城墙系泥土版筑,周长9里,高2.4丈,初有城门6座。其中,就有顾从礼捐粟4000石助筑的小南门。

      顾家的生活半径,也从老城厢一路拓展向西,直至肇嘉浜、日晖港一带。后来,在顾从礼的捐助下,有了五里桥,有了日后以桥名为名的五里桥地区。

      3

      明朝结束,顾家随之走向式微。但位于黄浦滨江的这一区域并未沉寂。

      清同治六年(1867年),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和船舶修造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迁来此地,经不断扩充,建有分厂十几家,雇佣工兵近30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机构,为五里桥地区带来新技术和文化的冲击。

      除了凝聚起大量人才,江南机器制造局内还设有电报房,铺设供水供电设施,直接带动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准。制造局旁形成居民区和集市,陆续辟建有龙华路(今龙华东路)、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等道路25条。日晖港取代肇嘉浜渐成航运干道,码头环周形成内日晖市和外日晖市。至20世纪30年代,高昌庙(今高雄路、制造局路一带)至日晖港沿斜土路、龙华路,初步形成沿江工业带,知名度较高的有益丰搪瓷厂、冠生园食品厂、龙章机器造纸公司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计划》中,这里被划为沪南工业区。

      也是“江南”,见证过上海的重要一役。

      1911年11月3日,上海起义在闸北爆发。10月31日的《申报》上,刊出“江南制造局戒严”的告示。当时,制造局所部300余人,武器弹药充足。11月3日,制造局总办、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听闻闸北出事,随即抽调炮兵入局助守,在江边列排炮6尊,要口设机关枪,大门口设小钢炮,戒备森严,准备一战。这天下午3时许,以会党为主体的一批敢死队作先锋,从斜桥直奔制造局后门西栅栏,起义军首领陈其美率一支百余人的敢死队随后跟上。下午5时,敢死队乘制造局放工之际,自西栅栏潜行至局门前,向里冲去。11月4日上午9时,革命军终于攻下制造局。上海就此光复,这里遂成为革命军的弹药库。

      1953年,“江南”被正式改名为江南造船厂。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自行设计的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设计的远洋货轮、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军舰……都从这里起航。2008年,“江南”整体搬迁到长兴岛。上海世博会在其旧址又掀开新一页。

      如今,制造局路、局门路这些路名,还留着当年“江南”的痕迹。而东起制造局路,西至蒙自路,有一条以五里桥命名的五里桥路。矗立在这里的精致文雅的望族世家花园、林立而厚重的工厂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留下的沉甸甸的历史依旧交叠在这些路名里,维护城池安全和市民幸福的理念,依旧赓续在这片土地上,印刻着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足迹。


责任编辑:日升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2-27 05:08 , Processed in 0.0473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