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4-17 16:17 编辑
古藤园位于闵行临沧路148号,傍沙港河而建,虽然离市区远了点,但交通还算方便。从轨交5号文井路站下来,沿东川路东行800米,过了沙港河上的桥右拐,不远即可到达。 古藤园不大,占地仅4948平方米,建于1999年,并于当年12月对外开放,至今不过十九年的历史,是个免费的公园。园虽历史不长,但园的主人却经历了近五百年的岁月。园内的主人是一棵明代嘉靖年间诗人董宜阳手植的古紫藤,故而此园被称作“古藤园”。原址曾是一乡间集镇,因有这棵有着470多年历史的古紫藤,所以俗称为“紫藤棚”。史料称:“紫藤高3.7米,围1.5米,覆盖面东西24米,南北14米。如今蟠根虬枝,依然生气盎然。开花时香气蓊郁,青紫相映,冠盖半街,远望如天半紫霞,煞是壮观”,是沪上紫藤之最 现在,古紫藤就在我的眼前了。碗口粗的主藤从泥土中分成数支,如大蟒般爬上特意为它制作的桔红棚架,然后分成无数的藤蔓尽情地向着东南西北四处舒展着,漫延着,随后再从棚架的空隙中垂下来,形成无数的枝条。春风催绿了藤蔓上的叶儿,更吹开枝条上的花蕾。 虽然还不是紫藤的盛花期,但一串串的紫藤花儿已经在耀着你的眼了,从棚架顶上泻下来,难怪宗璞在她的《紫藤萝瀑布》中这样赞美道: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这是远观,近看呢,紫藤又如一只只紫色的蝴蝶成群结队地聚在藤蔓上,挤挤挨挨的,簇簇拥拥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串在一起,好像随时都会一轰而散似的。宗璞把它们比作“小小的张满了的帆”,也是十分确切的,这些小船好像又时刻会扬帆起航似,离我们而去。只是今天风大了些,尚不见辛勤的蜂儿,否则将是更加的热闹了。 棚架下的墙壁上有一黑底金字的匾,匾上有“宜阳古藤”四个大字,向游人告之古藤的主人和古藤上所凝聚的众多风霜雨雪。 古藤园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当年,为保护这株沪上最古老的紫藤,开发旅游文化资源,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园林管理局便在这古藤生长的上海成陆前的古海岸沙冈之上建起了这座公园,并把原先散见于区内外的宋代八棱石井栏、蟠龙古础,明代雕花旗杆石,清代单门、三门石牌坊,以及民国花岗石平板桥等文物古迹汇集于内。园内又依势建起了假山、池塘,围绕池塘建有亭、桥、廊、榭、楼阁等仿古建筑,这些建筑相互映衬,相互凭借,紧而不乱,密而有致,深得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妙处。 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漫步这小小的园林中,时时可见楼台的飞檐从绿荫中挑起,伸向天空。尤其是这座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的节孝坊,更显现其历史的厚重感。它早先被夹藏于民间房舍的壁墙内,老街动迁时才始见天日,经修复移至园内,是沪上唯一修复完整的清代三门四柱五顶的石雕牌坊。现在,它在新春的绿芽绽发的包围中,诉说着昔日妇女在封建制度重压下的悲惨往事,让人们感受今日生活的幸福。 离开古藤园时,阳光已经西斜,临门的照壁虽在背阴处,但“古藤园”三个金色大字却闪着耀眼的光芒,几挂新绽的紫藤花在斜阳下流光溢彩。 补:古藤园名气不小,闵行区政府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总觉得可以做得更细些。比如在地铁站是否可以做个指示牌,让去古藤园的人们不至于摸不到方位。昨天我从地铁站下来,不知从何走,便去问站台的工作人员,正好也有一位女同志在询问,好像听工作人员说了句“过了桥向南”。等到我问时,她让我跟着那位女同志走。结果我们走下地铁高架,以为高架即为桥,便左转没文井路向南走了好长的路也没见到公园所在。一路问了一位当地的大妈,说是没听说过;问了一位姑娘,说好像是在前面;再问一位小伙子,说不清楚。还好在路口问了一个正在等红灯的小伙子,告诉我们往前过桥后左转,才知道我们已经走了很多的冤枉路了。其实地铁下来往来时的方向走,沿东川路前行,不远就可到的。如有个指示牌的话,这些冤枉路本是可以不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