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50|回复: 0

在这里,让历史告诉未来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8-3-27 17: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3-27 17:55 编辑

20180327 文汇报  记者 李婷 卫中

经过两年修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昨天正式对外开放,结束了一直以来没有固定陈列馆址的历史。上海的风云变迁一幕幕重现———

在这里,让历史告诉未来
用时10年、耗费万工的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代表了中国传统技艺的高度
▲模拟电报互动装置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珍稀版本
▲精品旗袍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外景(摄影:袁婧)
   

          上海从哪里来? 谁是“上海第一人”? 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伴随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昨天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些答案已经揭晓。作为第一个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这里展示 的1100多 件文物,80%为首次展出,系统呈现了上海从远古到近代跨越6000年的历史。上海的风云变迁,在这里一幕幕重现。


          “这是专属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代表了上海的形象。这里不仅记录着过去,更有面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透露,该馆基本陈列展示的所有文物都是“优中选优、精中选精”,它们从馆藏的11万余件文物中精选而出,还得到了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兄弟单位的支持,可谓千里挑一。挑选的原则是“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并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三种独具魅力的上海城市文化娓娓道来。而这份底气,来自于一代又一代文博人的努力和积淀。


          用时10年、耗费万工的大礼轿,代表了中国传统技艺的高度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设“序厅”“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和“尾厅”四个板块。穿过“序厅”,迎面是一顶金灿灿的豪华轿子。这是江南文化的经典代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物华号百子大礼轿。它运用了朱金漆木雕、玻璃画和彩绣等中国传统技艺,用时十年、耗费万工制成。轿身分轿厢和轿面两部分,主要部件采用黄杨木制作,高2.8米,从上到下分为七层,每一层都精雕细刻。据记载,轿身上原有100只小电珠,故称“百子(珠)大礼轿”,寓意多子多孙,表达了祈求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这顶花轿为20世纪初上海最大的貰器铺———物华号貰器铺所制。1927年,老板周渭澄决定制作一顶豪华的花轿,为独生儿子周宗余娶亲用,也可以作为出租的婚庆礼轿。他从浙江请来十位木雕艺人,以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戏剧造型画册《马骀画宝》为底本,参考九亩地“新舞台”的戏剧故事,融入花轿的装饰设计,精工细作十年终完成这顶花轿。1949年后,物华号貰器铺停业,周宗余将这顶代表中国传统技艺高度的大礼轿,捐给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前身)。


          白纸黑字记录1832年的景象:开埠之前的上海已是“江南壮县”


          “开埠之前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曾几何时,这是很多人对上海历史的印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张岚说,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近年来,伴随着一批又一批文献、文物的发掘和研究,这一谬论被打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展出的《“阿美士德号”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就用白纸黑字证实:开埠之前的上海已是“东南壮县”。


          “阿美士德号”是船只的名字。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林赛等受公司派遣,乘坐“阿美士德号”,自澳门出发访问中国沿海各埠,搜集中国沿海情报。6月底7月初,林赛等来到上海地区进行考察。


          在18天时间里,林赛以商人特有的眼光,记录下了当时上海的景象。他连续七天统计来往船只,发现经吴淞口进入上海的船(100吨—400吨不等)超过400艘,不少来自台湾、广东,东印度群岛、交趾、暹罗。根据林赛的记载,当时的上海具有优良的港湾和宜航的河道,口岸和城市中充满了勤劳富足、有进取心和善于经商的人们。他在《“阿美士德号”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一书 中写道:


          “上海事实上已成为长江的海口和东南亚主要的商业中心,它的国内贸易远在广州之上”。


          张岚说,这完全印证了上海地方志的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鸦片战争前,上海已是“江南壮县”。2011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团队将这一重要文献从海外征集回来,有效补充了馆藏。


          “江南曲圣”的珍贵遗物,串起昆曲正宗唱法传承脉络


          在“近代上海”板块,一份手抄曲谱———《琵琶记规奴》 见证了上海戏曲文化的传承。它的主人是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说到俞振飞,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实际上,他的父亲俞粟庐也是昆曲传承史上一位不得不提的杰出代表,他在吴地曲界中声名远播,对江南、浙西一代的昆曲界影响巨大,被誉为‘江南曲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丁佳荣介绍说,俞粟庐还精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与同时代的大画家陆廉夫齐名,并精于书画鉴别。


          这份手抄曲谱来自俞粟庐的侄孙俞经农的捐赠。2011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专门的昆曲展,当时,俞经农提供了不少重量级的展品。以此为契机,丁佳荣特意登门拜访了俞经农,此后两人往来不断。2017年,得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建新馆,俞经农又无偿捐出了一批珍藏的俞粟庐遗物,包括手抄曲谱、对联、请柬及信札等共计40余件。展览中展出的只是其中一件。


          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上海制作,工业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


          展览结尾处,一枚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夺人眼球。它向人们展现了工业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首批共和国国徽在上海制作。


          时间回溯到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大批量的制作工作成为了头号问题。经过反复比选论证,9月中旬,中央最终选定上海作为制作地。经过紧张的工作,首批直径1米的铜质国徽于9月底从上海送往北京等地用于国庆典礼。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1950年代制作的国徽,由热心市民单大禹捐赠。它虽久经历史风霜,但国徽图案依然清晰完整,其背后“华东工业部监造”的字样,标明了国徽的铸造单位。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13:29 , Processed in 0.0328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