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1-18 10:38 编辑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俞亮鑫 作者:俞亮鑫 编辑:沈毓烨 2018-01-18
昨天(1月17日)下午,一批文物专家、政协委员来到地处浦东新区高行镇的曹家老宅时,都被这一古老建筑群深深震撼,大石条、宽木板、蠡壳窗、观音斗、万安楼以及深深的大院落、高高的放火墙……无不透出这一古建筑群的厚重历史和昔日繁华。大家惊讶的是,这个在上海地区难得一见、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竟会在本市多次文物普查中成为“漏网之鱼”,其曹氏族谱记载的历史,更让上海建镇历史喜添200岁……
文物“遗珠”很珍贵
步入曹家老宅,能感受到今天这颗文物“遗珠”的珍贵,遗憾的是,这片曾盛极一时的古建筑群在一大片瓦砾之中显得有点破旧残缺,形影孤单,这片区域长210米,宽85米,约27亩,目前仅剩下三座分别由双层建筑、单层建筑组成的两进院落……芦九沟还有60多米长的明代石驳岸连通着黄浦江,潮起潮落。曹家老宅建筑群原有的曹家祠堂、家庙、牌坊和其他古院落已难觅踪影,或毁于日军轰炸,或消逝在岁月变迁之中。 浦东新区文史学会副会长周敏法指着二楼镶嵌在窗棱上的蠡壳告诉记者,古人将贝类打磨成薄如一纸,既可透光又能挡风,以代替玻璃。这种工艺就是明清时代特有的。
高行镇上的徐永盛老人说,这次动迁时,在曹家老宅的墙体中,还发现了20多块刻有“国鲁”、“郡开”、“贤何”、“真卿”等字样的石碑,石碑已严重风化,字体大多难以辨认,可见其年代已十分久远。
如何保护要研究 同济大学、上海石库门研究中心、历史建筑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经实地踏访后大多认为,曹家老宅从建筑式样上看像是明代建筑,简练淳厚,线条流畅,没有清代雕梁画栋等特点;但考虑到明代对大石块、斗栱的使用限制较严,只许官府用、不准民居用。因此,曹家老宅建于明末清初的可能性较大。即便这样,近400年历史的家族建筑群在上海也十分罕见。这一建筑群用料十分考究,近四米长的大石条、整片的宽大木板、砖雕仪门头等,无不显示大户人家的豪华气派,建筑坚固无比,其文物价值毋庸置疑。 张雪敏、王安石等文物建筑专家认为,曹家老宅既有文物价值,又有人文价值,对于浦东乃至整个上海的历史研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对今后是整片保护使之变成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局部保护几座有价值的老建筑,专家称,这应该好好研究。
据记者了解,在各方呼吁下,曹家老宅已停止拆迁工程,并在四周设立了摄像探头以临时保护现场。高行镇也在积极听取专家们意见以制定未来的保护方案。但实地踏看的文物专家、政协委员仍有担心,大家呼吁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如考虑砌墙,以防外人随便进入曹家老宅。因为,这里已出现木料、石条等缺失现象,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上海喜添两百岁
在曹家老宅,其后人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祖辈自北宋传下来的《平阳曹氏族谱》以及宋朝皇帝赵匡胤开宝九年颁给开国功臣曹彬的丹书铁券(俗称免死牌)。据记载,高行曹氏这一支为曹彬后人,南宋年间南迁至上海,一开始在曹家渡定居,后又迁至浦东曹路镇,后于明朝年间在高行镇设了总祠堂。
周敏法告诉记者,这本族谱上还有这么一段文字:“沪渎曹氏……因宋室多故,而迁居跸临安,族从而徒者,凡十有余人,遵而家于上海镇(熙宁七年置上海镇于华亭)者,则济阳之裔也。”大意是说,曹氏自宋室南渡来上海镇,是济阳王曹彬之后。最令人惊喜的是“熙宁七年置上海镇于华亭”,这是目前唯一载明上海建镇确切年代的宋代史料。他说:“上海建镇意味着‘上海’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由此诞生,这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出生证明’啊!”而之前,人们对这一上海何时建镇尚有争论,确切时间无从考证,通常是采用权威谭其骧的说法:“上海建镇于宋末”。但这一发现使上海建镇历史往前推了约200年,并明确了年份就是北宋熙宁七年,即1074年。也就是说,上海已有944岁了。
周敏法这一说法最近得到了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的认同和点赞,他说:“这解决了上海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悬案。”熊月之决定将这一结论载入《上海通史》总论。
【马上评:文物意识大提高】
最近,曹家老宅建筑群在一批热心人的呼吁下,立即停止拆迁得以幸存。记者昨天踏访曹家老宅,对应该保护这一建筑文物没有听到一点异议,无论是镇政府还是开发商,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专家学者,均持支持态度。
这使我想到了30年前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同样也在浦东,同样也是建筑文物,曾居住过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及黄炎培、胡适、黄自等十多位名人的内史第面临拆迁时,也是不少人呼吁要保护,著名专家、清华教授黄万里还致信有关部门,力陈保护这座清代院落的重要性,但有关部门在算了一笔经济账后仍然坚持要拆,多年后,在终于认识到这座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后,内史第又花了1.2亿元部分复建,但复建部分已不是文物了,成了永远的痛。
这次最初呼吁保护曹家老宅的人都是普通人,远没有黄万里教授的知名度,居住在曹家老宅中的人也远没有像内史第中的历史名人那么显赫,但曹家老宅在呼吁声中幸存了,而且,各方对保护文物均有共识,这无疑证明时代大有进步,人们文物意识大有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