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登陆央视纪录频道。紧凑的剪辑、大气的文案、激燃的BGM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让这部纪录片离观众更近了一点。 而一个月前,一部豆瓣评分9.3,被称为年度最强黑马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朋友圈沸腾。其中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入选该节目,上海博物馆的三件“国家宝藏”是什么来头? 2018年的博物馆style走起,小编带大家围观上海博物馆的“国家宝藏”。 大克鼎 简介: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清光绪年间陕西扶风县窖藏出土,大克鼎的纹饰器形端正稳重,采用大量变形纹饰。鼎内有290个字铭文,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宫廷厨师长),名叫“克”,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规格,可以确认在当时他极受周王重用。 延展故事: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受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大克鼎于陕西出土后,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抗战时,潘祖荫后人潘达于把克鼎、盂鼎等三十几箱古董藏于屋子底下,得以在战争中保存。直到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将之赠与上海博物馆。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市民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 商鞅方升 简介: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它作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见证,成为我国禁止出境的重要文物。 延展故事:龚心铭为安徽合肥人士,是近代著名的收藏、鉴赏大家,龚先生特别看重楚国金饼及商鞅方升,尤以方升为重。龚老先生在弥留之际曾向其子龚旭人交代:秦量和印子金(即楚国金饼)是传家之宝,谁要外卖,谁就是罪人。此遗嘱一直被其后人遵循,从不轻易许人,如有人追问得过紧,便说被先祖卖给外国人了。无论是施以权势(日伪时,日本人也多次来寻),或出重金,或以优厚、诱人的条件换取,龚家人都从未动摇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龚氏后人将祖传的一大批珍贵文物悉数交给了上海博物馆,其中也包括商鞅方升。这才使这件流传了2300多年的贵重文物,最终走进了上海博物馆。 缂丝莲塘乳鸭图 简介:此件文物为南宋画家朱克柔的传世之作。朱克柔自幼学习绘画与缂丝,积累配色和织作经验,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淡古雅,为一时之绝技。 此图中红叶白鹭,绿萍翠鸟,蜻蜓草虫,双鸭游乐,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青石处有缂织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下有“克柔”印一方。此件缂丝画幅式很大,组织紧密又富于变化,丝缕匀称适宜,层次分明,是现存宋代缂丝画作中的杰出作品。 延展故事:庞莱臣是近代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收藏。历经战争洗礼,1952年的12月,庞莱臣嗣子庞秉礼及两个孙子庞增和、庞增祥将一批文物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人朱克柔的缂丝画《莲塘乳鸭图》。 《上虞帖》 简介:《上虞帖》为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一通草书手札,系唐代摹本,因帖中有“今在上虞”之句而得名。《上虞帖》中较多运用中锋运笔,体式超逸,灵动绰约,法度森严。不少字中尚可见章草余韵,但与章草相比,笔画中隶篆意渐失,字体间连贯流畅,体现出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为王羲之中年以后的草书风貌。 延展故事: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经历,它最初被定为赝品,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后,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据此断定该《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严桂荣修复,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子仲姜盘(春秋) 简介: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公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鸟,造型生动。据其铭文所言,此盘是春秋时某官员为其夫人“子仲姜”制作的爱情信物,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在原地360度转动,是商周青铜器中仅见的孤品。 延展故事: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在2002年电视访谈中提及子仲姜盘被收藏始末。早年间,香港叶肇夫先生邀请马承源鉴定一件他从海外重金收购得来的青铜器,而此物正是子仲姜盘。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马承源写信给叶先生,希望借他的青铜盘两来上海开个展览。一周后叶先生回信,直接把子仲姜盘赠与上海博物馆。 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清) 简介:粉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现的一种釉上彩,在雍正时期到达顶峰。在传世的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中,瓶类作品较为罕见。瓶身上的蝠桃纹样,象征“寿”“福”。据考证,这种瓷器乃帝王后妃做寿之用。中国瓷器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评价:如此瓷瓶全球存世的只有这件,堪称绝世。 延展故事:这只粉彩瓶原来由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现任主席奥格登·里德收藏,在其母亲家的客厅里长期被作为灯座使用。为加强器物的稳定性,他们还在瓶内放入了后花园里夹着狗粪的泥沙。对于花瓶的来历,家人表示大约在1920年时已属他家所有,当时他祖父母在英国时同中国人常有交往,花瓶可能是由其祖母从英国带回的。 2002年5月,经过激烈竞争,张永珍女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4150万元港币竞拍得到这件瓷瓶,在当时,创下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后,张永珍女士将“宝瓶”慷慨捐给上海博物馆。 孙位《高逸图》(唐) 简介:唐代著名画家孙位仅存的真迹,上博所藏书画中的第一名作,上博五件不得出境国宝之一。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画面上描绘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四位高人: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画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 延展故事:此画最早在北宋中期由驸马李玮收藏,卷首有宋徽宗赵佶御题“孙位高逸图”五字。此后,该画入北宋宣和内府,钤“御书”“宣和”“政和”“睿思东阁”诸印。嗣后又经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梁清标藏,钤“蕉林秘玩”“秋碧堂”印。入清内府后,钤有乾隆、嘉庆、宣统诸玺。上世纪20年代,此画从清宫流散于民间,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上海博物馆花巨资购得,成为镇馆之宝。 晋侯稣钟(西周) 简介:晋侯稣钟是西周时期重要乐器,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刀痕明显,为海内孤品,而且无从得知古人是用什么刻上去的。刻凿在16枚钟上的文字是连读的,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填补了史书的空白。晋侯稣钟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 延展故事:晋侯稣编钟是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的一组编钟,其中14枚流散香港,1992年12月为上海博物馆抢救回来,另2枚出土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博物馆联合发掘的8号墓。
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