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27|回复: 0

老城厢的墙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12-15 17: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稿件来源:解放周末



       上海自元初立县后262年间未筑城墙,原因是邑人多以海营生,素习武艺,并不惧海寇来犯,认为无筑城必要。加之当时库藏空虚,无从筹措经费,因此虽有人提议筑城,但“屡议而屡寝”(明弘治《上海志》)。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至六月间,倭寇连续5次焚掠上海,“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明万历《上海志》)。上海民众始决意筑城御倭。吏民竞相资助,县学博士王相尧拆屋捐地,倾家财助役;顾从礼捐粟4000石,助筑小南门;太常卿陆深的夫人梅氏捐田500亩、银2000两,拆屋数千楹助筑小东门,故小东门又名“夫人门”;贡生张津不仅散家资助役,还亲自参加筑城,“手口尽瘁,遂病不起”(清同治《上海县志》)。上海民众踊跃担土运石,农历十月动工,至十二月一座城池便拔地而起了。

  城墙系泥土版筑,周长9里,高2.4丈,初有城门6座:朝宗门(大东门)、跨龙门(大南门)、仪凤门(老西门)、晏海门(老北门)、宝带门(小东门)、朝阳门(小南门);另有水门3座,东门、西门两处跨肇嘉浜,小东门处跨方浜。城上有雉堞3600多个,箭台20座,大东门和小东门上有敌楼。城墙外绕水壕,长1600余丈,宽6丈,深1.7丈,“周围回潆,外通潮汐”(乾隆《上海县志》)。筑城仅1月,倭寇又来犯,按察佥事董邦政以微弱兵力撄城固守,县城得以保全。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围城17日,因有城垣之故,终未得逞,从此不敢再犯。


  上海城墙是为应付紧急军事而修建的,由于时间紧迫,工程主要用版筑,所以城墙筑成后多次维修和加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城墙加高5尺,增辟小南门水门,引黄浦江水通薛家浜,以后又垒巨石加固大南门至北门段。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南门旁城墙被暴雨毁坏,知县史彩主持修复;乾隆年间城壕淤塞,知县李希舜下令疏浚,使之通舟楫。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城墙已历300载,江苏巡抚林则徐以“捐廉劝募”方法筹资,修葺了倒坍城墙和残缺雉堞炮台。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占领上海时以城墙为掩体与清军作战。次年底,为协助清军镇压小刀会,法国军舰“贞德号”和“高尔拜号”向北城炮击,炸开一大缺口。战后,沙船巨商郁泰峰出资堵塞缺口并对城墙进行大修。咸丰十年李秀成率太平军逼近上海。清政府决定同租界当局联合抵御太平军,英、法军队进驻县城。为便于驻军进出,在北城缺口处辟城门,李鸿章题额“障川门”(取“挽狂澜障百川”之义),俗称“新北门”,又因该门通法租界,法国人称“孟斗班(法国远征军司令)门”。同治五年(1866年)道台应宝时重修新北门,并增建月城和吊桥。


  鸦片战争后,随着租界兴起,县城日渐衰落,城墙御敌作用丧失,经社会各界支持和行政当局批准,于1912年拆除城墙,构筑环城圆路。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10:21 , Processed in 0.0323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