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49|回复: 0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发展梗概之二:知青上山下乡在起伏中逐波推进(下)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11-22 13: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11-22 13:56 编辑

作者:孙成民

    二、统筹解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      

    大规模地组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别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做好四川几十万知青的动员和安置工作,更是难度很大。

    很快,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就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知青生活不能自给,全省参加1972年决算分配的43.35万知青中,生活不能自给的占43.4%;部分知青住房条件较差,全省在乡知青中未建专用住房的占57.3%;三是部分地方迫害知青特别是奸污女知青的情况较为严重;四是走后门之风在上山下乡领域逐步蔓延。


       1973
425日,毛泽东亲笔复信给知青家长李庆霖,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这成为促使最高领导层对知青问题进行全面审视和调整的重要契机。紧接着,周恩来主持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制定了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1973
811日至911日,四川省委、成都军区党委召开知青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并制定统筹解决四川知青问题的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从而拉开了四川统筹解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序幕。


    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政策措施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培养教育、调整动员政策、改进安置形式、打击犯罪活动、纠正不正之风、制定长远规划等,并对解决知青实际问题提出了若干具体办法。


    如在解决知青生活困难方面,先后对全省未建房的知青补助建房费4000万元,对生活不能自给的知青补助生活费1917万元,补助知青历年口粮和医疗欠款860万元。在这笔总资金中,大部分是中央财政直拨的,其中还包括四川地方财政拿出的1000万元、4000万斤粮食。从1973年起,新插队知青的安置经费由过去每人230元提高到480元。


    又如在知青粮油供应标准上,除口粮从下乡之月起按每人每月35斤标准由国家供应1年外,知青参加集体分配后,正常出勤的,应不低于当地单身整劳力的实际吃粮水平,如所在社队分粮水平过低,知青口粮全年达不到贸易粮380420斤的,由国家在农村统销粮中补差等。


    统筹解决知青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重点。尽管这种调整和解决,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上山下乡的根本性问题,但它毕竟对知青工作中的一些极端做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矫正,也确确实实使许多知青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回归。



       三、鼓励知青扎根农村发挥作用

      
       随着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进程,也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以及邓小平主持对各行各业整顿的推进,知青上山下乡领域的各种观念和作法既相互交织又激烈碰撞。一方面,“划等号”“限制法权”等口号日愈浓烈;另一方面,扎根农村、大干苦干、科学种田、传播文化等事迹频频传颂。

       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一大批知青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相继踊现出来,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代表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和表彰。如1973年9月,受到四川省委(1973)92号文件表彰的先进知青有:扎根凉山10年的成都知青孙传琪、巫方安,四次放弃上大学、进工厂机会的成都知青梅跃蓉,被群众誉为“铁姑娘”“红管家”的重庆知青李莉等。


       1975年11月,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知青《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信》经邓小平提议而公开发表后,四川省委、省革委随即召开全省知青代表大会。大会主题报告显示:全省先后下乡的120万知青中,已有4600人入了党,21万人入了团,有5万多人参加了县、社、队的各级领导班子,还有一大批人担任了社队的会计、保管、出纳、农机员、农技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夜校辅导员。为鼓励广大知青为改变农村面貌发挥更大的作用,省委、省革委决定授予13名个人和1个集体以下乡知青先进标兵的称号。



       在“文革”期间,四川共动员知青下乡134.5万人,其中到云南支边4.1万人;同时,全省调离农村的下乡知青共计57.23万人,其中招生调离7.14万人、招工41.09万人、征兵4.17万人、招干901人,病残、特困迁回4.74万人。

       在这10年中,广大下乡知青的境况随着社会局势的动荡而起伏波动,也随着党和国家解决知青问题的政策调整而有所变化。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困境中努力抗争与探求真知,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他们中的大多数艰苦奋斗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特别是在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等方面,创造出了许多的业迹,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刊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物《四川党的建设》杂志2016年第5期)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2:35 , Processed in 0.0312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