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9-12 16:34 编辑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7-09-12 06:00:31
“洋学历”不一定能给求职加分多少,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是否具备应聘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继非985简历之后,人事开始扔海归简历”“接近一半的海归初就业工资低于6000元”“6年花200万元留学,回国工作只有2000元底薪”……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最大规模的“海归潮”,八成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伴随着这股“归国潮”,媒体时不时爆出“留学生依然待业”“留学生薪资待遇低”的新闻总能引起舆论热议。由此而催生的关于“留学值不值”的讨论也愈发高涨。
在认为留学依然值得的人看来,海外留学的经历可以提升跨文化沟通、独立思考和独自生活能力。在开拓国际视野,增强语言优势方面也大有裨益。即使“洋学历”不能让海归在短期内获得高收入,但从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仍有可能获得相对更多的发展机遇。
赞同“留学不值论”的人则认为,近些年来海归群体中出现的“收不抵支”现象,可以直接对留学“一票否决”。在他们看来,能否让留学动辄上百万元的花销快速“回本”,是检验留学值不值得的最重要标准。在这种衡量标准之下,薪资待遇就成了最重要的砝码。
其实,“人事扔海归简历”“拿2000元底薪”等具体个案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整个海归群体出现了不可逆的问题。即便是“接近一半的海归初就业工资低于6000元”的新闻,其正文中也含有“仍高于国内应届毕业生”的相关内容。所以,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得?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很难有统一标准答案的问题。
相较之下,当前存在的一个看起来颇有些矛盾的现象更值得关注。虽然屡有海归变“海带(待业)”,以及海归工资低的新闻爆出,但留学的火爆程度却并未因此而有所降温,反倒是只增不减。
教育部网站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加14.49万人,增幅达36.26%。其中,超九成属于自费留学生,总数高达49.82万人。特别是,留学的火爆势头还从高收入家庭向中低收入家庭蔓延。2009年以前,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留学生仅有2%,而到了2010年年底,这一比例飙升至34%。
留学生也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其中,有不少人家长和孩子是为了躲避中高考才选择留学。还有一些“随大流”的工薪阶层家长,还没弄清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适合留学,就已经卖了房子,东拼西凑,把孩子送出了国。
这些现象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原本就没有任何基础,也没做好相应学习和职业规划的“留学生”,只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预科班和语言学校上。如此一来,他们根本就很难学好专业知识。甚至还有一些留学生,吃住在唐人街,只与中国留学生交往,上课不出席,论文靠抄袭或者购买得来,最后连基本的外语水平都不具备。他们获得的“洋学历”,含金量自然不会高。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出国留学仍然属于优质教育。根据教育收益率理论,留学回来理应获得可观的经济和物质收益。而且,留学意味着“镀金”,就与本土大学生“不一样”了,“海归”身份的光环可以让其“自动”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然而,他们普遍没有意识到的是,出国留学早已今非昔比。与之前呈现精英化特征的留学生群体相比,现在的留学生群体日趋大众化、平民化。而且,随着国内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升,用人单位的门槛也在提高,他们对海归的认知逐渐理性起来,海归的“金字招牌”开始逐渐褪色。另外,仅靠外语水平就能“求职场上无对手”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褪去了光环的“洋学历”,本质上就与其他教育培训一样,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学有所成,以及所学的专业是否与国内就业市场实现“供需匹配”。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现在很多留学生都一窝蜂地往金融、会计、管理等商科专业扎堆。这也是海归面临求职难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
其实,当出国留学以及海归回国就业成为常见现象之后,社会大众特别是家长应当摆正看待留学的心态。留学不一定意味着“镀金”,留学也不一定与高收入直接划等号。在选择留学时,要仔细审视是否适合。对于那些并不富裕的家庭而言,更不应该存在攀比和跟风的心态,而是需要量力而行。
对于留学生本人来说,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洋学历”不一定能给自己求职加分多少,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具备应聘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海归毕竟普遍已经离开国内好几年时间,肯定需要一段调适期。他们也要主动适应国内的环境,否则会显得“不接地气”,甚至“水土不服”。
笔者就曾与一位回国就业的海归聊过类似的话题。他直言,虽然顶着“名校海归”的光环,又有在华尔街长期实习的经历,但回国后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心态与预期。要在职场获得顺利的发展,光有海归头衔还远远不够,最后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能力与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