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85|回复: 0

知青_ 一段难忘的回忆(第一集)中

[复制链接]

8958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460
发表于 2017-9-1 10: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9-1 10:15 编辑

2016-06-22 陈蓓蓓


       1969年4月虹口区的知青专列,我们中许多人第一次坐火车,汽笛拉响,轰隆隆驶出了上海站,我们很快擦去眼泪,显得异常兴奋。


       第二天我们个个都成了“煨灶猫”,整整一个晚上就一个姿势坐着,那累那疲倦别提了!漫长的铁路线,越长江,跨黄河,出山海关,过沈阳经长春直到哈尔滨,历经56个小时!

      此后换乘到北安的火车,开往北大荒。驶入边疆后,车窗外的景色开始荒凉了,简直看不到人烟,大家的心情也变得烦躁不安,感到很迷惘,车厢里有几个女孩在抽泣了,整个车厢变得沉默无声,我们插队的村庄到底有多远啊!


      到了北安,我们又坐上开往黑河的长途汽车,边防军上车检查通行证了,此时才知道,我们到了边境线,这是祖国的北大门。


        经过四天四夜的旅程,我们总算在爱辉县的三家子村落地,我们的上海户口同时变成了农业户口,生活的脚印陷入了这片黑土地,青春的岁月将是怎样的色彩,我们很迷茫……  


同胞手足兄弟姐妹一起下乡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二十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 ,播放了老人家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个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浪潮席卷而来, 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而且冲击了2000多万知青的父母,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灭,这道轨迹,蕴涵着多少心酸和无奈……


       我们插队的小三家子村庄,兄弟俩,姐妹俩,姐弟俩,兄妹俩一起插队的竟有23人,其中还有一组是哥哥和双胞胎弟弟,如此之多的同胞手足插队在一起,创下全国上山下乡之最了吧。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当年三兄弟一起和我们下乡,他们家还有二个哥哥也插队了,一家有五兄弟插队,这在他们所在的静安区成了一道让人揪心的风景线,父母对远在他乡的五个儿子有多牵挂,他们正在成长中啊!


  这张彩色与黑白混搭的照片,是作者PC在一起的,照片中那些可爱的人物,都是和我一起插队的上海1968,1969届知青,都是我最可爱的朋友!

男生女生黑白配

       小山村的篮球场,我们第一次男生女生合影,这是上海派来的摄影师拍摄的,主题是上海知青在农村。知道要在媒体上报道,我们都很兴奋,一群年轻的新农民个个神采奕奕。


      就是这张黑白照片,展示在上海各照相馆的玻璃橱窗,我们的家人几乎天天都要去看一遍。我们是远飞的风筝,家人手中的那根线,一直追随到几千里外的边陲小山村。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中间一排右起第二位就是作者)


1969年的五四青年节

       难忘的年代,难忘的知青生活,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回忆,都和青春下乡相关,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下乡第一天劳动是五月一日,第一个农活是植树。村里划了好大一片地,我们接连种了四天树,那一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这片地就命名为青年林了。记得当时村支书说了一通话:‘’知青们啊,你们是祖国的树苗,把你们栽到我们农村的土地上,就是要扎根。只有扎根,树苗才能长大,长成参天大树才会成为栋梁。你们要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扎根成长啊!‘’


  这片树林,见证了我们插队十年的的风风雨雨,伴随我们一起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成长磨练。时隔47年了,当年我们亲手栽培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每次我们重返黑土地,都会去看望我记忆中的“扎根树林”,如今这片树林枝柳浓密,郁郁葱葱,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我们知青已白发初现……。在扎根树面前,我们抚摸着拥抱着它们,轻拂岁月,物是人非,然而,我们知青岁月中流淌的无数喜怒哀乐故事,却永远地珍藏在心里……


我们住过的茅草房

        1969年下乡时我和四名女知青就住在这间茅草屋里,它摇摇晃晃,四面透风,屋内坑坑洼洼,那年我们只有十六七岁,与上海我们住的是有煤气和抽水马桶的楼房,就是天壤之别啊!


  第一夜我们躲在被窝里哭了,半夜里我们被尿憋急了,听到村庄里不时狂吠的狗🐶叫声,不敢到茅坑去,但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四个人手拉手在屋后的旮旯里解决了,这一夜我们都没有睡好,未来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


下乡第一课

      "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这首歌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都会唱。开展忆苦思甜大会,是知青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第一课,诉苦的歌声,愤怒的口号声,在这间破旧的大队办公室此起彼伏。


       这张老照片,真实的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墙上挂满了那个年代的图片,很有时代感。中间是村里的贫协主席和老贫农,席地而坐的是上海知青,那个拿着红宝书,神情漠然不知所措的女生就是我在那阶级斗争天天讲,日日讲的疯狂年代,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也太紧了,好像满世界都是坏人。


        开完忆苦思甜会,生产队为我们准备了一顿特殊的晚餐;主食是用麸皮和菜叶做成的窝窝头,小菜是农民腌制的大头菜,一大碗白开水。这粗燥无味的窝窝头,我们慢嚼细咽就是不下肚,周围都是“呃,呃,呃”的声音。有二个知青悄悄的把窝窝头扔进了猪食桶,这一举动被火眼金睛的老贫农看见了,他立马从桶里捞出来,当着我们知青的面三口二口下肚了!      


  这下贫协主席有话发挥了:孩子们,这就是差距啊,你们接受再教育太有必要了!面对此情此景,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全都把苦涩的窝窝头塞进了肚里……


下乡初期如厕难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吃喝拉撒,刚下乡时农村那简陋的茅坑,至今印象深刻。家家户户的后院挖个坑,上面搭着二块木板,四周插上枝条,再用稻草围住,就成了我们解决出口的茅坑。


        刚下乡那几天,我们捂着鼻子,蹲着解决“大办公”,往下一瞅,哇,那么多蛆蛆在扭动,顿时呕吐不止,胃翻山倒海,连苦水都吐出来了,下面没解决,上面却倾泻而喷……。上海的家里虽然不宽敞,但我家是抽水马桶,想起我经常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书,感到这也是一种幸福,城乡生活环境反差有多大啊!


      图片中带着口罩蹲茅坑,还真有其事,并不夸张,夏天蹲厕所速度必须加快,时间稍长屁股上满是蚊子咬的点点滴滴的小红点,奇痒难忍。


  大城市的知青咋到农村,真有很多的不适应!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5-17 03:35 , Processed in 0.0246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