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77|回复: 0

知青_ 一段难忘的回忆(第一集)上

[复制链接]

8958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460
发表于 2017-9-1 0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9-1 10:09 编辑

2016-06-22 陈蓓蓓



序言

       母亲和我们的名字   

       那年月,母亲生下了太多的儿女,她贫困交加,把我们托付给了生长粮食的地方,母亲给我们起了个名字叫知青。其实那时候我们哪有什么知识啊,我们只是年轻。为了母亲那声嘱托,我们背起空空的行囊,一昂头奔向那广阔天地……
       知青,见了这个词的朋友,会让我们倍感亲切,你好,我的知青朋友! 同样的人生,让我们有着同样的名称。也许,历史不久将会把我们遗忘,也许,时代的发展会让我们远离,我们却不会忘记,青春被流放的点点滴滴……

  我的相册中有着不少知青生活的老照片,照片给我们留下的是年轮的痕迹,是无尽的回忆和思索……

  十七岁的我下乡   

       在我尘封已久的一本小小相册里,夹着一张张微微泛黄的眯眯小的照片,插队那些年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像素很低,保存至今可谓珍贵,那是我和我的知青朋友遥远的青春记忆。

  这是我十七岁那年,在黑河照相馆拍的大头照,年轻的我有点小可爱吧?星斗转移,日月变换,当年扎着两个羊角小辫的女孩,今天已步入花甲之年。常说人老了之后是“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总有些忘不了。”但是记住的就是刻骨铭心的,那就是我们的插队生活……

相识结缘的姐妹花

       1969年4月,上海虹口区14个女生一起踏上了黑土地,我们来自好几个中学,七名是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还有七位是初中生(第一排中间是本文作者)。我们从登上火车那一刻起相识,我们在边陲小山村结缘,我们的友情在艰苦的劳作中守望相助。


        记得第一年下大田,在农民眼里,知青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滴滴的城里娃,一起下大田干活,我们常常被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远远抛在身后。还记得第一年下乡收割黄豆,这项农活连当地农民都打怵,每天以马步下蹲的架势掘黄豆,累得你趴下就起不来!


     北大荒的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一条拢就有好几里长,我们干活效率很低,常常老乡已在这头,我们还在那头,收工了我们不能回家,指标没有完成,最后黄豆地里,只有我们这拨女知青还在鏖战。当我们回到食堂,已是满天星斗,做饭的老乡已回家了,食堂已闭门谢客,饥饿与疲惫交加的我们抱头大哭……


  事后生产队得知这件事,反思了对知青照顾不周,做了道歉,取得了我们的谅解。一、二年后我们知青也在广阔天地里摔打成长,甚至比老乡更能干,因为我们这一代知青特别能吃苦,更特别能战斗!

帅气小伙 英俊小生

  多么帅气的小伙子,一介书生多才多艺。后排中间那位是高中生,我们称他为大哥,是我们知青班长,下乡不久入党,很快当上了村支书。其他几位都是初中生,1965是升学考试凭着优异成绩,进入了上海外国语学校和重点中学的,上山下乡一片红,我们都成了知青,一起下乡务农了。若干年后,这些知青硬是凭借出色的才能,加上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劲头,事业有成身居要职,成为我们这个集体的佼佼者。

才华横溢的高中生

        她们与共和国同岁,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欢乐的歌曲长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学生时代的座右铭。作为重点高中的毕业生,原本可以圆大学梦,她们才是有知识的知青,一片红将这些才华横溢的高中生,与初中生弟弟妹妹一起下乡当农民了。


        高中生毕竟多读了几年书,比我们初中生成熟多了,时时处处照顾插队才相识的弟弟妹妹,领着我们度过最初的插队艰难时期,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


       第一年下乡时有7名高中生,第二年就有1名高中生离开我们,永远埋在那白云黑土的异乡。此后又有一位高中生大姐因病离去,每一次生死离别,都让我们痛心疾首……!


        照片中的五位高中生插队三五年后,被推荐上大学了,有过插队经历的她们,进入大学学习更是勤奋努力,知识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在改革开放起步时期,她们发挥了才能,走上管理岗位,拥有了高级职称。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首蹉跎岁月里汗水和泪水凝成的歌,一首知青生活中磨难和守望汇成的友谊之歌……


那时,我们真的很年轻……

       五个初中生都扎着小辫,比起高中生显得天真稚嫩,满脸的孩子气。我们初中只读了一年,肚子里的墨水浅得很,但是我们也被冠上了“知青”的雅称,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奔赴广阔天地……

        照片左边的那位女孩,我们称她小鹿子,比我们稍稍大几天,和我一样长身体时,错过了拔高的时机,显得特别瘦小。就是这位女孩,在农村特别能吃苦,她是生产队的挤奶员,一年四季都是黎明即起,要在上午七点前将新鲜牛奶送到黑河市,那么多年她没有好好睡过一次懒觉,因为城里的人等着喝新鲜牛奶,直到今天在清晨听到送奶车的声音,我还会想起我的这位插队朋友。


      好不容易小鹿子和我一样,大返城又把我们从黑龙江一锅端端回了上海,几年后的她却不幸得了绝症,一直在与病魔抗争着,处于病重之中的小鹿子活得很痛苦,她骨瘦如柴,弥留中眼中满是泪水,求生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更令我们痛心的是她的女儿只有十二岁,成长中多么需要母亲的陪伴和母爱的呵护啊……


  我们一起下乡的32名上海知青,已有多人离我们而去。此时我有感而发:第一,还活着很幸运。第二,能健康的活着是幸福的。第三,我们这代人曾经为社会,为家庭体现过一点价值是值得的!


1969届的美丽女孩   

        这是上海新风中学1970年毕业的的初中女孩,二十位姑娘二十朵花,其实中学里她们没有好好读书,喧闹的校园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她们豆蔻年华,洋溢着青春的阳光,那美丽甜蜜的笑容,就是上海女孩的名片。1970年4月,她们告别亲人和家乡,那一年才十六七岁,爱辉县一个小小的村庄又来了许多上海知青,这个名为小三家子的小小村落,先后有82名上海知青将他们的青春融入了这片黑土地。


雪花飘飘

  这是一首描述在东北插队知青的主题歌,歌名为《雪花飘飘》:雪花飘飘挂在眉梢,寒冬腊月黄棉袄,雪花飘飘,岁月迢迢,我的爱,情未了。漫漫荒野,地厚天高,我的青春何处寻找,几多苦难,几多荣耀,……照片中的女孩和作者一起当了9年农民。四个女孩四朵花,寒冬腊月黄棉袄,这件黄棉袄每个知青都有一件,曾伴随我们熬过最严寒的冰天雪地的漫长冬天

上海彭浦火车站

       亲爱的知青朋友们, 还记得知青专列吗?1969年、1970年上海彭浦火车站热闹非凡,一批批一群群上海小囡从这里出发,奔向祖国各地的"广阔天地‘,每当火车启动发出尖锐的鸣笛声,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千人大合唱的离别曲震撼车站,家长们拉着车上的孩子不肯松手,跟着火车跑,列车不敢加速,甚至被迫停驶片刻,那情那景至今难忘……。


  这张照片中间那位瘦小的男生,和我一起在黑龙江插队,上海新风中学69届的初中生,下乡时不满17岁,还是长身体的年龄。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知青,插队时是出色的赤脚医生,返城后成了一个企业家……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5-17 03:39 , Processed in 0.0285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