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文/龙钢
西瓜是消暑的好品种,现在市场上西瓜一年四季都有,市民可以随时挑选购买。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吃西瓜可没有现在这么随意,西瓜只有夏季才有,一般市民是很难买到的,只有生病发热到39摄氏度以上,凭医院病历卡才能买一只。
一天,我发热到了39.3摄氏度。在同心路上的虹口区第一人民医院挂完盐水后,医生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父母,这病历卡拿着,别弄丢了。拿着病历卡可以到住家附近的商店买一只西瓜吃。那时人小,不懂为什么拿着病历卡可以买西瓜。后来,母亲告诉我,按规定:病人发烧过39摄氏度可以“照顾”买只西瓜。现在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在当年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件“感恩不尽”的事,左邻右舍还会投来一种“羡慕”的眼光,真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然而,有病历卡并不一定能买到西瓜,因为不是每个商店里都有西瓜卖。在当时,西瓜还属“紧俏”商品,每家商店只能配给供应,如果这家店附近居民多、生病人多,西瓜也就会断档。
走出医院,父母带着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虹口游泳池附近的一个商店门口有几只西瓜,赶紧上前向营业员出示了病历卡,在有限的几只标有“8424”西瓜里挑一只相对大一点的瓜。本来就没几只瓜,挑也挑不出大的,父母最后就随便拿了只瓜。虽然,当时我还处在高烧阶段,但看到有西瓜吃,心里还挺激动的。
那么当年身体健康的市民怎么才能吃到西瓜呢?那时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堂吃西瓜摊,就是水果店外搭个大棚,晩上供市民在大棚内吃西瓜。市民需带上自家的锅碗瓢盆,凭居委会发放的票子到指定的地点吃西瓜。堂吃西瓜,有个特殊的规定,就是必须留下瓜籽,而且不能将西瓜带回家吃。
计划经济年代,都要分配进行,一年也就轮到一次,还要分大户小户,按斤分配,具体大户小户各多少斤,已经记不清了。那一年,父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拎着锅碗,来到了住家附近的一家水果店临时搭建的大棚里,堂吃西瓜。那时,对我们小孩来说,能吃到西瓜,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没吃前,听大人说晚上要去吃西瓜,那个高兴劲和兴奋的心情,现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堂吃西瓜棚里,人山人海,队伍排成了长龙,所售的西瓜都是像冬瓜一般大,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么大的西瓜了。虽说外表不咋地,但瓜倒很甜,西瓜瓤颜色红红的,据说这些个大籽大的西瓜都来自河南、新疆等地,这些地方少雨,阳光充足,所以西瓜比较甜。堂吃时,母亲特地关照,吃西瓜时瓜籽要吐在桌上的盘子里,不能吐地上,因为卖西瓜的叔叔阿姨要回收瓜籽,一来可以晒干炒瓜子卖,二来明年要留种。有一次,我堂吃西瓜时,不小心掉了几粒瓜籽,被大人一只“毛栗子”,“命令”赶快拾起来,否则被服务员看到,少不了一顿训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