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7-12 16:58 编辑
这是三天来我们第一次上岸,脚踏坚实的土地,双腿尽管有些发软,但感觉却好多了。
看到有这么多的知青上岸,当地农民惊奇极了,纷纷围上来,问长问短。当他们知道这是苏州来的下乡知识青年时,一位老人告诉我,他祖上也是从苏州阊门迁来的,已经有好几百年时间了。(作者考证:⑴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对张士诚盘踞苏州很不安,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息。”先后派徐达、常遇春攻打苏州,历时三年。城破之后,朱痛恨苏州人助张守城,将苏州人迁徒一空,发往凤阳守皇陵,濠梁、兴化一带戍垦。⑵太平天国年间,忠国李秀成领苏福省,镇守苏州,遭到清军和外国雇佣军——洋枪队的残酷镇压。阊门外,枫桥寒山寺一带,商业繁华地域被付之一炬,夷成平地。苏州人民流离失所。有相当一部分人流往苏北垦荒。老人的话是有依据的。苏北方言中的“你侬”等,就来自吴语系。)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头不禁发紧:再过百十年,我们的子孙岂不像他一样,守着这片贫脊的土地,给人讲着祖上从苏州迁来的故事吗?因此,我特别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在与四队和六队的一些(自称是)贫下中农的交谈中了解到:淮闸大队共有11个生产队,土地面积4500亩,大多是黄沙土,庄稼有小麦、大麦、高梁、玉米、地瓜和花生等,人口主粮是玉米和地瓜。
半个钟头的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被赶回到船上。当舱门关上栓好后,船上船工宣布:船因搁浅,上游水流急,在此停泊过夜。
因为太疲劳了,有些同伴不顾舱板的肮脏,和衣而卧。不久,有人就发出轻微鼾声梦呓。我坐在马灯下,继续写着我的日记。舱外,上弦的月亮是那样柔和皎洁,光照着如银水面。我有点想家了。
岸上朱码闸
3月27日 星期四 少云
清晨五点三十分,船队离开了淮闸大队,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航行。
上午九点二十分,船又停下来了。我问船工:“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要等电话通知。”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一打听,船已开到涟水了。
涟水,在我记忆中还是有些印象的。小说和电影《红日》中,不就描写过涟水吗?但在船舱中什么也看不到。除了水面、岸边尚未割尽的芦苇和岸上几棵稀疏的树外,与苏北其它地方没有什么不同。
中午十一点三十分,船到达朱码船闸。因为所有需过闸的船舶很多,我们的船队只能排队等候。直到下午一点三十分,我们的船队才开始进闸。这时是不用拖轮的,靠船工们用竹篙把船撑进闸。
等待过闸也是旅途中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在下乡前,我虽然乘过船,但从未在船上过过闸。由于这次的过闸船很多,通过多次观察,就弄清了其中的道理。上下游的水位差,就靠闸来调节。我们是从下游往上游走,刚进闸的时候,如履深渊,闸顶如在天上。当船停满停妥,闸门关上,上游的水从管道中流进,船橡皮球一样又慢慢浮了上来。所谓“水涨船高”,就是这个道理。等到与上游水面持平,就打开闸门放行了,过闸就算完成。如此循环往复,迎送过往行船。
过闸之间后,船迟迟没有开动。据说是风浪太大,有六到八级,船只能靠岸等待。直到下午三点三十分,船舱门又一次被打开,船员进舱,在讲了一通注意事项之后宣布:“上岸自由活动,五点半之前回船。”大家齐声欢呼,争先恐后爬上岸去。
等我上岸以后,碰到同船的方明华、曹双喜两位。我们漫无目的顺着一条公路向前走。约四五里路光景,看路还没有尽头,右边有个村庄,就拐了进去。村头一家门前有几个人在聊天,我们就走向前去访问一番。老乡告诉我们,这里属于涟水县的北面,叫东风公社(分17个大队)东风大队(分8个小队),我们所访的是路桐(同音)小队。这个小队有300多亩地,300多口人,其中劳动力150人左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小麦亩产180斤左右,玉米亩产300斤左。
这里的老乡很热情,为了我们的到来,特意为我们烧开水。但水质十分混浊,在碗里稍淀就有厚厚的泥沙。为了感谢他们,我们摘下了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双手赠送给这家人,他们更感到高兴。为了尊重老乡的情谊,临行时我喝干了碗里的带泥沙的开水。方明没喝,曹双喜却把水倒在地上,老乡十分惋惜。
在归途中,有其他船上的知青砸了老乡的狗,并发生了争执,我们做了疏导、劝解工作。由于这样一耽误,我们回归迟到了。回到船上已经是六点多钟。二弟和同伴在焦急地等待。我受到领队的批评,我也没有向他多作解释。
今夜又是停航。我盼望早日到达目的地。
舱中的生活
3月28日 星期五 少云
五点三十分,船队启航。
与往日一样,六点多钟,船工用拴绳的木吊桶在河中提水供大家洗漱。七点钟他们拎了桶满是烟糊味的稀饭、有臭味的咸菜和馒头从船沿栅栏外分给大家。这样的食物是不受欢迎的,有人情愿挨饿也不去碰它。
九点四十五分,船队开过灌南县的人民桥。灌南,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地名。我只有到地图册上去找它的所在位置。除了书本和日常人们的谈论之外,对苏北的实际情况,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又进入午饭时间,与往常一样,两名船工抬进了两只热气腾腾的大桶。一桶装的是夹生的糙米饭,另一桶是白菜、萝卜煮豆腐之类。饭菜分完后,还端来一盆像涮锅水似的汤。对于这样的饭菜,前几天多数人都没有什么胃口,放弃了。可是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从家里带出来的点心之类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即便饭菜的味道不好,也只得吃了,而且是吃一半丢一半,非常狼狈。晚饭的情形与中饭差不多。我觉得,在设备如此简陋的船上,能够做出这样的饭菜,也已经算不容易了。
关于开水供应问题,船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每天上下午各供应一次。开水总是受人欢迎的。同伴们把搪瓷杯、水壶饭盒都用来盛开水,总想多要一些,气温高时,口渴就可以派上用场。几天船上生活,已经开始让这些人学会如何来适应生活环境了。
对于船上的旅行生活,我是有着自己出门的经验和主意的,在能够保持体力的情况下,尽量少吃少喝,即使嘴干极了,也只是含一口水不马上咽下,润一润喉咙就行。另外,我很怕到便桶那儿去。几天来那里已经是污秽不堪,三米之内就没人在此了。
航行还在继续。下午五点二十分,船队到达响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吗?舱门依旧紧闭着,靠岸抛锚了。看样子,我们还得在这条船上过夜。
泊锚陈家港 3月29日 星期六 晴
一声汽笛拉响,船队又开始了新航程。时间,五点三十分。
我们的目的地究竟在什么地方?此时船上的伙伴们,谁的心里也没有数。
经过了近四个小时的航行,九点二十分,船队终于停了下来,慢慢地靠岸了。从栅栏船沿上望去,船工们十分繁忙。各船之间连接的缆绳已经解开了,码头已经在望。
十点钟左右,终于轮到我们上岸了。我心里计算了一下,历经了五天五夜,118个小时的旅行,终于结束了。带上自己的随身物品,我是最后一个离开船舱的。回头再看一眼,我与船舱告别,我与看脚多、见面少的船工们一一握手道别,并问他们下个航次的去向。他们告诉我:“回苏州,运送下乡知青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
此时在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种依恋不舍的感觉……
附记
经过向路人打听,才知道我们上岸的地方叫陈家港。是一个渔村小镇,位于潮河进入黄海的入海口。在农场的安排下,用卡车装人,马车载物。我与我的同伴一共137人(其中男生74名,女生63名),被安置在黄海农场民生分场三队。我们是在中午十二点到达的,为期十年的农场生活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