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3|回复: 0

当大世界叫“青年宫”的时候,我在里面读书忙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3
发表于 2017-5-6 14: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5-6 14:25 编辑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智琦2017-05-06


       1974年,“东方红”剧场改名为上海市青年宫,并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和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摇篮。直到1981年1月25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青年宫”才正式对外开放。我与青年宫的缘分,迟至1985年才开始。 


       今年3月,在上海闹市沉寂多年的大世界重又华丽登场,吸引着众多上海阿姨爷叔前往一探究竟。大世界里的哈哈镜,想必会勾起他们许多孩童时的甜蜜回忆吧。对于我,大世界则是当年的上海市青年宫。当年正青春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夙愿,在此生根开花。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已没有可能领略老大世界的样貌,一则,因为母亲忙于生计,无暇带我们游玩;一则,当时大世界已改名为“东方红”剧场,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文革快入尾声的1974年,“东方红”剧场又改名为上海市青年宫,并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和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摇篮。直到1981年1月25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青年宫”才正式对外开放。我与青年宫的缘分,迟至1985年才开始。那时我已在中学任教数年,正值青春勃发、激扬文字的人生阶段,一腔热血似乎无处挥洒,对文艺和写作充满了渴望。

大世界1974年57岁时的模样。大世界改名“上海市青年宫”。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天桥上方依稀有“上海市青年宫”六个字,这里成为青年们组织活动的热门地



       恰在此时,“青年宫”面向全市青年举办读书活动。报名费3.5元,约占我当时工资的5%,并不算少,但学校的教工团支部一下子就为十多位青年教工报了名。读书活动一般都安排在晚上。1985年4月16日晚,我随着同事一起去参加活动,看到“青年宫”里已基本恢复大世界的游乐方式——社会上盛行跳交谊舞、集体舞,三楼以下人山人海,乐声喧哗,每个舞者脸上神采飞扬。我悄然来到五楼大教室,聆听一位专家关于“新技术革命”的讲座,其中透露的电脑编程、信息集成等科技的应用前景信息,令我深为兴奋。我生性喜静烦吵,不会跳舞,只是希望能通过在此地举行的读书活动,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书友。



       “青年宫”办公室的宋克新、冯茹、王复旦等老师给我们交底,读书活动将进行演讲、论文等竞赛,获胜者有望暑期被安排去武夷山考察。我自知木讷口拙,演讲恐无希望胜出,但写文章倒是可以一试。老师以“青年读书与人生探索”为题,鼓励我们宽泛地选择题材来写。我联想到社会上对于“马路求爱者”现象贬大于褒,有感而发地写了《青年社交漫谈》一文,呼吁变青年社交活动的官办化、程式化、单调化为自主化、多样化、丰富化,以满足不同性格、层面的青年需求,跻身优胜奖获奖者行列,得以与30多位青年共赴江西上饶、福建武夷山考察一周。那时,武夷山尚未真正开发,游客稀少。在月朗风清之夜,我们登顶大王峰,振臂呐喊,远近山谷里,回响着大家青春的告白。

大世界1987年70岁时的样子。1981年,“青年宫”改名为“大世界游乐中心”,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曾被誉为“中国第一俱乐部”“东方迪士尼”。国内许多城市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崛起以“大世界”命名的综合性游乐场



       “青年宫”的读书活动丰富多彩,有中朝青年联欢会、作家见面会、文艺猜谜等。记得有一次活动中,俊朗幽默的上海作家彭瑞高被许多年轻人虔诚地围住,探问他写作的秘诀,甚至还有人询问他“平时吃些什么补脑子”,现在想来真有些发噱。这一幕,是那时青年人对走上文坛进而成名成家的渴望的真实写照。



       我一直关注着“青年宫”的各项与书和写作有关的活动。1986年,青年读书活动又如期而至。5月18日收到活动通知,书友会成员可任选一本书写书评,获奖者有望安排去湖南张家界采风。当时的张家界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人包括我都还未听说过这一胜景。我以正在翻阅的湖南人民出版社《我的第一本书》为书评对象,这本书里收有67位作家的读书写书经历,等于是有那么多作家为我在开列阅读书目,根据“书单”包揽群书,让我收获颇丰。7月底,我专程赶到青年宫把书评交给冯茹老师。8月8日,我得到通知,获书评征文二等奖,后来顺利成行张家界。



       与“青年宫”结缘后,在家读书、出门揽胜,成为我人生最大的爱好。1987年,“青年宫”恢复大世界原名,但“青年宫”仍在大世界里活动。为顺应“振兴中华”读书热潮,“青年宫”举办文史知识竞赛,题量非常之大,时间限定很紧。作为语文教师,我对许多选题都感觉答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当时没有神奇的“度娘”可查,像《辞海》等工具书也不多见,图书馆里每晚座无虚席,文史知识类书炙手可热,几乎是要“抢”的,于是深感这次参赛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依靠平时积累和理性判断来了,我忐忑不安地交了卷。可能因为当时知识断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最后矮中取长,我竟又榜上有名,当年9月,我随活动优胜者们去到三明、厦门。同行者中,有现在身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的刘擎等。以书交友,开卷有益,我在其中可谓是其乐无穷。

大世界2016年99岁时的样子



       随着时间推移,“青年宫”读书活动后来慢慢偃旗息鼓,火爆不再。而我却在当年正青春时,读书益智,开拓视野,没有辜负大好春光。至今想来,我还是非常怀念开卷有益的“青年宫”读书活动,怀念它看一路走一路的视野。不知宋克新、冯茹、王复旦等老师和那么多青年书友们,如今是否安好?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4-19 20:31 , Processed in 0.0327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