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排在最前列的市民展示手中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本报记者海沙尔摄 昨天6时40分,家住桂林路的孙炳坐第一班地铁赶到了位于蒙自路818号的世博会博物馆,等着9时开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4天里,我每天都在现场。”排在队伍中的“80后”陆佳绮,曾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用脚丈量过世博园的每一寸土地。3年前,她得知世博会博物馆的筹备消息,一直关注到现在。80岁的黄先生排在非预约通道的第一位,他5时出门,想趁开馆首日圆了自己的世博“情结”,“每个馆我都要仔细看一遍”。 昨天9时,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七周年之际,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开放运营。 外国志愿者戴着徽章早早到来 世博会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整体呈立方体,以“世博记忆”与“城市生活”为设计主题,通过代表历史、冥想、永恒的“历史河谷”与代表未来、开放、瞬间的“欢庆之云”两个意象的叠合来演绎。作为国际展览局唯一官方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将综合反映1851年以来的世博会历史,让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足迹在此交汇。 博物馆门口,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曾举办过世博会的国家的国旗随风飘扬,一如展陈主题的国际性。来自日本的二神敦是世博会博物馆开馆迎来的第一位国际参观者。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他特意穿了当年的志愿者服装,戴上纪念徽章,7时30分就赶到了场馆。“我父母觉得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最好,但我觉得上海世博会是最好的一届,在上海创办世博会博物馆,实至名归。” 博物馆中看历史进程科技变迁 在江苏读大学的张睿与卢优,趁着假期,结伴来世博会博物馆参观。“从一楼走上来,以时间为卷轴,一步步引领我们走向上海世博会。世博的历史进程,以及高新科技的发展,令我们很震撼。” “科技进步”是世博会一贯的主旨,从蒸汽机、制冰机、留声机到缝纫机、电报机、飞机,历届世博会都将最新奇的科技产品呈现给观众。世博会博物馆里,移步换景都是“科技”元素。在以“进步之路”为题的第2展厅里,由3D打印技术制作的30组仿真模型,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蒸汽机车、1855年巴黎世博会的印字电报机、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的福特流水线一一还原。新旧技术在此交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长指着古老的缝纫机与飞机模型,开始现场教学,“猜猜这是什么?” 世博会博物馆是一个时间容器,容纳着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结晶与对未来的期盼。在第3展厅,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仿真太空针模型与地幕投影联动,重现“太空时代的人类”这一主题。年轻的参观者在文字展板前驻足,感慨万千,“那时候幻想太空,现在人类都已经登月成功了。” 将上海城市形象一起传播出去 以2010上海世博会盛况为主题的第5至第7展厅,最受市民青睐。男女老少争先恐后与展厅门口的吉祥物“海宝”合影留念。第5展厅中央,一个高高的脚手架,以小区块划分,填充着图片、影像资料,昔日热火朝天的筹博建设场景得以重现。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劳动者,是世博会功不可没的建设者。 展厅里,也可看到上海世博会的获赠珍品,包括由尼泊尔国家馆代表团赠送的“和平之火”圣火传递灯,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概念车“叶子”等。在第7展厅,红色灯光涌动,展厅被重现成中国国家馆的模样。一幅“清明上河图”从古代“虹桥”曲线开始,逐渐演变天际“彩虹”,画出现代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场面,时空交错、似梦如幻。 志愿者的工作服、水杯、帽子、纪念徽章也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中央。“小白菜”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昵称,进入世博会博物馆后,当年的“小白菜”王龙的首个参观地便是第5到第7展厅。“这里有很多上海世博会的足迹,让我觉得很温馨,打算先‘温习’上海世博,再返回看历届世博会的内容。”王龙说,以后还将带着学生、同事乃至孩子来,“我会自豪地告诉他们,爸爸在这里当过志愿者。”杨晓珊带着儿子一起参观世博会博物馆,她说,儿子是“世博宝宝”,这是他们家与世博会的缘分。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副馆长郁镇宇介绍,博物馆将不断深化展示内容,打造成世界博览事业和上海世博会的展示、推介、教育、培训和文献中心,“一方面告诉未来的主办方,世博会有哪些历史资料、主题如何诞生、又有何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让上海的城市形象,随着世博会一起展示和传播出去。”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张熠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