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17|回复: 1

上海航天人助中国载人航天圆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029

名博

发表于 2017-4-24 0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我国第二个航天日。随着天舟一号4月20日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并实现与天宫二号的首次对接,亿万民众再次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点赞。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当时上海航天负责神舟飞船的推进舱结构装配、推进分系统、电源分系统和测控通信分系统设备的研制。这也拉开了上海航天人25年艰苦攻关、实现飞天梦的序幕。
  这次天舟一号上海航天承担了对接机构分系统、电源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子系统及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总体电路推进舱电缆网等任务。“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精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代守仑如此总结上海的“921团队”。25年来,“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与上海精益求精的区域文化特征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国航天特色、上海航天特征的团队文化。
  培养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
  载人航天是一个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上海航天以完美的表现,为载人航天提供强大稳定的能量动力和精准无比的对接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指挥顾侧峰介绍说:“我们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与积累,更努力实践上海航天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战略发展培养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而今,天舟飞天面对再一次的荣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陈启忠却说:“载人航天没有所谓的个人成功,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职业有终结,事业无穷尽。能够有幸参与到如此盛大的工程,无悔青春,无悔一生。”天舟一号的上海航天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7.5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比53.2%,几近98%的人员有神舟系列飞船或空间实验室任务经历。这样一支经验值高、人员稳定、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团队,当属“黄金组合”。
  孙建秋是团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师傅。从事大型吊装指挥二十载零事故。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他,工作起来没有丝毫怠惰。无论是日晒雨淋的户外,还是安静封闭的厂房,他始终动作娴熟优美、自信从容,因而得名“金牌指挥家”。
  年届不惑的杨华星,是团队技术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2001年大学毕业时,老杨的择业机会有很多,可种种诱惑都无法撼动这位“航二代”追随父辈的脚步、投身航天事业的决心。刚入行的时候,老杨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整理神舟二号在轨飞行的电源数据。“当时办公室十多个人,就三四台电脑,老同志常常是手绘图纸。我整理纸质版数据就花了4个月。”载人航天初期的艰苦,磨练了年轻人的意志和耐心;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敬业与传承,让他从青涩的航天新兵成长为如今的科技骨干。
  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
  载人航天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成败往往系于毫发。在顾侧峰眼里,天舟一号研制队伍经验丰富成为一把双刃剑。“这里隐含着另一种风险。主要是担心由经验主义导致产生的麻痹大意和心存侥幸。我们必须老老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于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叫响了“空杯心态”“归零意识”“首飞标准”,教育引导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牢固树立天舟一号任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实践活动。
  为适应未来空间站建造阶段8—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在传动缓冲链上增加了全新研制的可控阻尼器。研制阶段共计完成了544次仿真分析和317次地面环境试验,验证考核了产品可靠的阻尼力矩输出等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对于这组数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表示,“事情做透了,自己才能放心,对产品质量才会有信心。”
  天舟一号技术创新点之一,就是电源分系统采用锂离子电池组取代以往的氢镍或镉镍电池作为储能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寿命长、小轻薄等明显优势,民用市场应用十分广泛、成熟。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巴士等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但该类储能电池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尚属首次应用。其安全性尤为引人关注。众所周知的三星NOTE“爆炸门”事件,就缘起锂电池作祟。该项技术的主要负责人马丽萍介绍说,“相较于民用市场,载人航天工程要求非常高,我们通过强化设计工艺保障、原材料优选、全方位仿真试验验证、严格生产现场控制等多方面入手,确保锂离子电池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
  确保每次操作安全无虞
  “载人航天质量与产保工作的高水准和团队成员‘一切以产品为中心’的高度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航天科技讲求的是唯真务实,因此,我们从不畏惧困难,甚至将解决问题视作锻炼队伍、磨练意志的一种途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副总师、产品保证经理庄越道出了载人航天团队的质量观。
  回忆过往,产品保证经理助理顾靖记忆犹新。神舟八号飞船对接机构首飞投产期间,质量问题频现,团队以问题为牵引,躬身自省,定位在外包产品设计缺陷和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团队沉下心来,全面梳理任务书,完善设计,细化环境试验技术指标,开启了设计师跟产作业新模式。“最难得的是,我们不仅是为保一次成功而开展专项复查与整改。首次交会对接成功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到十多家对接机构外协厂家走访一圈,对载人航天质量与产保控制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宣讲,这之后设计师跟产作业也成为常态化。”
  天舟一号对接机构副主任设计师丁立超说,当前外协产品质量管控有了进一步提升。“我们参与到电机、电磁阻尼器、离合器等外协产品实现的每个环节,包括设计、工艺、试验、生产,每个产品实行‘一品一册’,工作量是成倍增加了,但对产品工艺工序、关键控制点识别和性能特点非常熟悉,对产品质量胸有成竹。”当然,刚开始外协供方也是很抵触,但是上海航天人频繁地与他们沟通,坚持用科学的方法驻厂监造,在保证产保要求的有效传递之外,也帮助了外协供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现在彼此之间形成默契,合作非常顺畅愉快。”
  零缺陷、无疑点、都放心,是考量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遵循这样的产保思维逻辑,资深型号质量师金伟英总能将技术要求、风险特性,还有操作人员的年龄、身体、心理状况等信息予以综合考虑评估,敏锐识别是否存在隐患,确保发射场每一次操作都安全无虞,最终将产品安全送上天。
  虽然,科学试验有成功概率。但所有人都是产品质量的代言人,保证上天产品问题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高,步入良性循环,天舟一号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自是胜券在握。天舟一号发射完第二天,丁立超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然放下成功的喜悦匆匆赶回上海。“天舟二号马上要投产了,必须马上投身到新的工作任务之中,不能耽误任何时间。”为了追赶空间站时代的科技创新与突破,他们抱定“在路上”的心态。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锟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029

名博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星际征途上建设航天强国——写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自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在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回望过去一年中国的“飞天”印记,人们看到中国空间技术成就不凡、空间科学探索不止、空间应用初心不变。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在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写下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成就不凡:唯创新者强
  过去的一年,新发射场表现不凡,“资深”发射场见证中国航天新辉煌。
  从“长征七号”到“长征五号”,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航天员完成太空33天中期驻留,中国在空间站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嫦娥五号蓄势待发、火星探测正式立项,中国的深空探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实现了一项又一项“大突破”;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到“空间应用服务体系”,中国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当天舟一号逐渐接近天宫二号,并最终首次完成交会对接,许多航天人的眼眶湿润了。中国电科激光雷达总师屈恒阔激动地说:“作为货运飞船交会对接穿针引线的‘眼睛’,激光雷达在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交会对接过程中,确保了飞船空间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绕飞等任务的成功实现。”
  这一切,都来源于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坚持和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根本的驱动力就在于不断创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探索不止:为了星空的奥秘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只是宇宙的冰山一角,茫茫宇宙的绝大部分对人类来说仍是未知的。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我们的祖先不断展现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探索激情。
  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一往无前。
  ——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并成功返回;
  ——暗物质卫星“悟空”在轨一年多,探测到黑洞爆发等多项发现,未来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人类在空间尺度上的量子科学实验,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了坚实的技术准备;
  ——中秋之夜,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顺利升空。此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空间冷原子钟、探索空间微重力和强辐射条件下生物生长规律等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圆满完成。
  面向未来,中国人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永不止步。
  今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飞入太空;嫦娥五号将从月球“打包”回两公斤左右月壤,“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预言,只要国家立项,从科技发展趋势看,中国可在10年内实现载人登月梦想。
  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X射线属性特征、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能量与空间分布等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入,在空间科学探索中中国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初心不变: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
  一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航天驶入空间应用发展的快车道,不仅让“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成为现实,也更多惠及民生经济,守护百姓生活。
  从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预知天象;飞机上登录互联网、打电话不久也将成现实……
  “这些是对‘航天创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诠释。”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说。截至目前,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400万余套,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高精尖”的航天技术悄然“幻化”成各类便民“福利”。过去一年,中国航天人研制的国产低成本汽车防撞雷达为汽车装上“导弹的眼睛”,安全性大大提高;航天涡轮泵技术应用于消防泵,让消防车喷水高度直达300—400米的摩天大楼;增雨防雹火箭产品为西安地区送去2017年的第一场雪……
  “中国航天早已不只是‘高大上’的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说,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未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虹云工程”将通过156颗卫星,帮人们在世界任何角落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安全支撑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应用服务能力等10个维度,建设航天强国。
  我们相信,历史的天空上,中国航天将写下新的精彩;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中国将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标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
来源: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0-18 18:18 , Processed in 0.0945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