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4-15 10:11 编辑
金泰钧,高级服装设计工艺美 术师,“非遗”海派旗袍传承人。 南京西路863号鸿翔时装公司位置图
1944年,金泰钧14岁。别人以为,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鸿翔时装公司少爷会继续升学、留学,或者起码,再玩几年。但他却回到父亲的柜台,开始上班。
他说,我要学的服装设计,没有一所学校能教会我,去店里就是去了最好的课堂。毕竟,老上海人谁不知晓——鸿翔,是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时装特色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鸿翔时装公司的橱窗,就是上海时装的风向标。那时,上海的先生女士们,以穿上鸿翔的大衣和礼服为荣。鸿翔的衣服,就是得体和不出错的象征。南京西路863号,这个门牌号就是金泰钧的家、他的课堂、他的乐园和盛放青春回忆的地方。
【一】
海纳百川的上海,总善于嗅到风气之先。
19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外侨在沪人数增多,西服的需求量陡增。起初,外侨妇女需要添置的女式西服,一般由专做男式西装的西服店兼做,或者,由苏广两地成衣业的中式裁缝仿样缝制。随着来沪外侨妇女人数增加,女式西服需求量扩大。当时,女式西服工价高,收益多,一批中式裁缝开始转行做女式西服。逐渐,形成一支名为“女式红帮裁缝”的专业队伍。
资料显示:起初,这些女式红帮裁缝都为个体手工业者。自量、自裁、自缝,在里弄内设小型作场,收几个徒弟做助手,自己上门量体裁衣,成衣后送货上门,或带着徒弟到顾客家里缝制。业主常拎着一个包裹,携带量裁工具、衣料、成衣,往来于顾客家中兜揽生意,故称“拎包裁缝”。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上海“拎包裁缝”在城隍庙轩辕殿后面设立公议同行事务的场所,取名“三蕊堂公所”,这就成为上海时装业同业公会的前身。20世纪初,女式西服在华人中逐步流行,政界、经济界上层人士的家眷开始穿着,在文艺界和社交界也广为流行。此时,日后被誉为上海最早缝制时装的“开山鼻祖”赵春兰出现了。
赵春兰,原籍江苏省川沙县(现属上海市)唐墓桥(现唐镇)黄家宅,从小继承父业,学习本帮裁缝。二十多岁时,到上海城内(南市区)一家成衣铺作客师。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美籍传教士台维斯请赵春兰做女式西服,合作愉快,传教士开始将赵春兰介绍到洋人家中承接做衣业务。聪明的赵春兰非常善于抓住机会,他很快学会了西式裁剪,认真研究西式女装,并学会了一些交际英语。3年后,他跟台维斯去美国学艺。一年后回国,自设洋服铺于南市曲尺湾,并收同乡子弟为学徒,传授女式西服缝制技术,服务对象也从洋人发展到上海上层社会的妇女。上海人管西式女装叫时装。日后,赵春兰徒弟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上海时装界的领军人物。
赵春兰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张云洲的裁缝,他的徒弟张明其又收徒弟金鸿翔和金仪翔兄弟。这同样来自川沙的金家二兄弟,在1917年创设鸿翔时装公司,开始了“中衣洋化”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