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1|回复: 0

老街蝶变 |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3-17 16: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3-17 16:44 编辑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这条不过550米左右的多伦路,承载了太多历史。不过,尽管受到一些文化人士的青睐,但多伦路目前的人气和影响力仍显不足。


      有人曾这样形容多伦路:南京路繁华,淮海路绚丽,陆家嘴鲜亮,唯有多伦路,像是深藏于阡陌、阅尽沧桑的故人,娓娓道来那些隐秘的、只属于过去的年华。


      这条不过550米左右的道路,承载了太多历史。它是“现代文学重镇”,亦是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留住了“百年上海滩”的一角典型图景。而今,经过两期保护开发后的多伦路文化街,变身为一个兼具“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特色文化街区。


      不过,尽管受到一些文化人士的青睐,但多伦路目前的人气和影响力仍显不足。未来,它的升级之路,究竟在哪里?


      说不尽的多伦路


      一幢幢独具风格的小洋楼转角处,“鲁迅”正和友人们高谈阔论,少女“丁玲”好奇地打量着世界,“沈尹默”儒雅地站立着……当今的多伦路,正以此方式隐约地还原着那个风云的时代。


      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20世纪初,它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买下这片土地,填河造路,招商引资。这一条路便叫窦乐安路,也就是后来的多伦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上一度“群星璀璨”,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30多位左翼文化人聚居于此,不时进行频繁的文学交流。每到下午,鲁迅总喜欢走进街道转角处的公啡咖啡馆。志同道合的文人就聚拢于此,开始了一场场“文化沙龙”,筹划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事宜。


      1927年10月到1930年5月,鲁迅夫妇住在多伦路上的景云里,在此期间,鲁迅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二心集》等。鲁迅在景云里的家,正对着茅盾家后门。1928年9月作家柔石也迁入景云里23号居住。日后与鲁迅先生结下深厚友谊的日本人内山完造先生,也在附近落脚。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一间教室里宣告成立,鲁迅成为左联的旗帜人物。这个创造历史的会议地址便是多伦路201弄2号,一幢英式花园别墅,为陈望道任校长的中华艺术大学校址。


      除了名人典故,仅从建筑角度看,多伦路沿街20余幢公馆、洋房建筑,包括了英、法、日、荷、西班牙等多种风格。其中,位于多伦路250号的孔祥熙寓所建于1924年,立面及内部呈穆迪扎尔建筑风格,雕刻装饰及彩色贴面佐以阿拉伯纹样,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独树一帜。位于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建于1928年,具有中国宫殿式元素,顶上却设钟楼,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也具有代表性。而永安里的近300幢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群,更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内少见的海派居住区,它们与周边山阴路、溧阳路、甜爱路一带“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色建筑一起相得益彰,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让文化“活”起来


      有人说“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一条小小的路上,文学巨匠、国民党大员、西洋传教士、日本友人……都曾轮番登场,本身就是个奇迹。


      多伦路颇受一些文艺青年的欢迎。说来也怪,即便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休闲街,毗邻虹口体育场及鲁迅公园,它依旧与热闹无缘。记者发现,目前多伦路上的商铺以字画和古玩收藏为主,书店也以卖旧书居多,还有些小店看起来隐秘,走进去却堪称一座博物馆。


      比如“大上海1933”,店主郭纯享说,因为这房子建于1933年而得名。屋里满眼看的、满鼻嗅的,都是老上海的味道,冲壶、马灯、旧脸盆……店内展出了千余件“老上海”文物。但最让他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就是花毕生精力搜集的旧报刊:从清朝的报纸、到《申报》、《新闻报》、《大公报》这些响当当的报纸,以及《人声》、《小星报》、《市民报》等一些小众化、发行时间不长的报纸……建国之前的各类报刊几乎被他照单全收,历史就在这泛黄的纸页上“凝固”。


      类似这样的博物馆小店,在多伦路上很多很杂,却毫不起眼。多伦路从外貌上看,甚至是陈旧大于现代的,唯有新建的多伦文化艺术馆,洋溢着后现代的独树一帜。有文艺青年这样形容:这条街像极了张爱玲笔下的那句话,“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然而,多伦路毕竟不能只活在历史之中。如何深度开发文化资源,让文化街“活”起来,值得未来思考。


      虹口区政协曾在一份《关于海派文化传承发展的若干建议》里指出,建议结合多伦路二期开发,整合零散地块,保持和发展原有建筑文化格局,通过对其保存、发掘与完善以激发其文化附加值。可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将多伦路地区发展成为集文、商、旅、居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的时尚公共生活空间。


      有专家建议,可以成立“多伦书院”,请国内外名流专家来多伦路实地讲学,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演讲、交流等,让文化街上的纪念馆、名人故居等不仅仅是供人旅游观光的文化景点,还是人们弘扬传统文化、增长见识的文化圣地。同时,改建或增设一两处剧院。不仅表演传统戏曲,也表演中外现代戏剧,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从而进一步增添文化氛围。


      请年轻人驻足


      即便步入现代,多伦路头上的光环也一直不少:2001年,它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2010年,它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街”。去年底,上海市商委公布的67个“特色商业街区”中,多伦路也赫然在列。


      但有名气而缺人气的原因恐怕在于,多伦路目前的业态比较单一,市场缺乏活力,商业休闲氛围难以形成,自然无法带动人气。同时,与周边人文环境没有自然融合,有些游离于居民生活之外的感觉。


      为此,应考虑适时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观光并驻足,让多伦路更具备“面向未来”的意识。虹口区政协委员张蓉伟等建议,可以文化产业为主,大力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业,把多伦路建成一个“青年艺术家创业的孵化基地”,并设立“多伦路周末文化集市”,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落地”,使高雅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他认为,多伦路从建成至今,一直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建议吸引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此创业;同时,青年人也是消费主力军,凡是青年人扎堆的地方,消费也会日趋兴旺,从而形成“一路一商圈”的经济效应。在“青年艺术家创业的孵化基地”建设初期,为了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产生市场价值,也为了推动更多百姓参与到艺术文化中来,可将“多伦路周末文化集市”打造成一个“交融、交流、交易”的合作平台。



       在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健看来,“阳春白雪”吸引的总是小众,国内很多历史文化街的冷清也成了一种常态。多伦路文化街若要升级,就得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包括商务需求、休闲需求和娱乐需求,以形成一个基于近代民国风格,到现代、后现代的文化综合体。从客观上看,多伦路周边的商圈日趋成熟,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大量乘客是潜在客源,而市政配套设施的改造则为游客的停留带来了可能。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3:02 , Processed in 0.0304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