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iyh 于 2017-2-17 10:44 编辑
图片说明:邓小平孙子邓卓棣亲爷爷 图片说明:邓小平视察旗忠村
编者按:
1997年2月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今年,邓小平逝世20周年。我们翻开历史,追忆他的故事。
邓小平与上海有着难解的缘分
图片说明:1920年9月,邓小平于黄浦江畔法兰西码头(今中山东二路75号)出发赴法勤工俭学,图为法国留影。
1920年9月5日,邓小平第一次来到了上海,这里是他赴法勤工俭学的起点站。
1927年年底,邓小平第二次来到上海,年仅23岁的邓小平已经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一职,上海一度成为他早期革命战斗生活的重要阵地。
从1988年到1994年,晚年的邓小平连续在上海度过7个春节。
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舆论场上不断重复的是邓小平“南巡”的故事。在上海,邓小平做过些什么?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东方网小编带您穿越历史,感受一位平凡老人的改革热情。
“414”院子变身西郊宾馆,“给外国人住,可以收外汇嘛!” 图片说明:1982年夏,邓小平同志与丁关根同志在上海西郊宾馆
1979年7月16日至25日,邓小平到上海视察工作,住进了“414”的一号楼。一天,邓小平在散步时,亮出了这几天来的想法。他用手指画了一个大圈,指了指“414”的院子,说:“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大的花园,管理它要花多少钱哟!专门为我们几个大老爷,……一年又能住几天?!”邓小平又说:“这是一块美景如画的黄金宝地,我看应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住,收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邓小平与中共上海市委的几位负责人有一次小范围的谈话。其间,邓小平再次说道:“我这次来‘414’住了十来天,天天都在谈生意经。这么大的花园别墅,给外国人住,可以收外汇嘛!”最后,邓小平明确地指示:“我给你们半年时间准备。半年以后,‘414’就对外开放”。
1980年“414”正式挂牌“西郊宾馆”对外开放。“414”开放以后,先后接待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等国家元首和其他一些外宾,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邓小平打开“414”大门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传到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不久,各地类似的花园别墅也先后对外开放。
“414”开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它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邓小平将“414”大门打开,让其走进市场,发挥经济效益,这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要求。
(摘编自联合时报《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作者:黄金平、张励)
图片说明:1988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西郊宾馆过春节。 图片说明:1993年春节,邓小平和卓琳在上海西郊宾馆。
邓小平看看上海的市场,“居民需要的东西都有得卖吗?” 图片说明: 1983年2月21日,邓小平视察静安区胶州路农贸市场、曲阳新村 图片说明:1983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参观菜市场
1983年2月18日,邓小平视察江苏、浙江后,返京路过上海。他想看看上海的市场、看看上海人民的生活。
2月21日上午,邓小平视察了位于市中心的胶州路农贸市场和曲阳新村。
在胶州路农贸市场,邓小平来到待业青年办的知青合作社。邓小平问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你们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工作人员回答:“我们属于街道办的知青合作商店。”之后,邓小平又来到个体户的摊位前,询问了刘洪珍:“这鲫鱼、冬笋、乌贼鱼的价格?”接着,邓小平前往曲阳新村视察。
在曲阳新村,邓小平首先走进了曲阳菜场。这时早市已过,一些柜台仍在营业。“是国营的吗?”邓小平走上前去问道。“这是知青办的合作菜场。”一旁的虹口区委书记回答说。邓小平高兴地朝青年营业员们点点头,说:“知青办的好嘛!”在蔬菜柜台前,邓小平问两个营业员:“你们在这里做好不好?”两个营业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点头。邓小平等一行接着来到了新建的百货商场。这也是一家知青办的合作企业。邓小平仔细地观看了橱窗里和货架上陈列的商品,关切地询问:“居民需要的东西都有得卖吗?”当听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都有供应”的回答以后,他开心地笑了。
邓小平对上海农贸市场、百货商场的视察和肯定,促进了上海的商贸改革,一批特色市场先后建立。此后,上海兴建了永安路黄鳝交易市场、三官塘桥禽蛋市场等一批市场,“小黄鳝游进大上海”、“百万雄鸡下江南”,形象地说明了上海一些特色市场的繁荣和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枢纽地位。
(摘编自联合时报《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作者:黄金平、张励)
邓小平送小飞乐股票给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 图片说明:1986年,邓小平会见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沉睡的上海金融业开始复苏。1984年11月,上海首家股份制企业飞乐音响公司成立,之后公开发行解放后第一张规范化股票,首期50万元,每股面值50元;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静安证券业务部首先开办股票上市买卖业务……
1986年11月13日,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举行,这批美国大亨中有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14日,邓小平会见了凡尔霖一行,凡尔霖将一枚他们交易所成员的证章,郑重其事地赠送给邓小平,还说:尊敬的邓小平先生,您戴上它,就可以在我们这座世界性的金融大厦里通行无阻了。
回送个啥?送美国人一张股票。邓小平委托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回送凡尔霖一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行的股票作为礼品。陈慕华于是选了一张淡绿色花边,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式样的小飞乐股票(全称: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当约翰.范尔霖从陈慕华手里接过这张股票,成为第一位拥有新中国股票的西方金融家而兴奋不已的那一刻,他没有忘记询问:“这股票上写的是谁的姓名?”一听不是他。他立刻说:“我的股票不能用别人的名字。我要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去办理一下过户手续。”约翰.凡尔霖来上海,过户了一张面值50元人民币的股票。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没有成立,只有刚开张才一个多月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静安证券业务部。其创始人是黄贵显,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986年11月23日。这一天,世界上最小的“证券交易所”和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见面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在现代金融业务领域所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当时我国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对于在全国金融业推广、发展此类业务,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和开创性的意义,在国际金融界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摘编自联合时报《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作者:黄金平、张励)
退下来不忘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图片说明: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审阅浦东开发规划图。
1990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特别关注了浦东的开发、开放工作。
回京后,邓小平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放,你们要多关心。
3月3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进行了谈话。他提出:“我们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目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说到这儿,邓小平加重语气说:“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后,4月,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将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今后10年中国开发开放的重点。
(摘编自《红墙里的领袖们——邓小平实录》工人出版社出版,作者:于俊道)
图片说明:1990年1月27日,邓小平在上海和家人合影时,小孙子别出心裁背过身去,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如果我们的飞机价格比美国便宜百分之十到二十,就可以出口!” 图片说明:1月31日上午,视察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参观铆装和总装车间。
1991年1月,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了上海。春节前,他和卓琳及两个女儿,在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陪同下,视察了上海飞机制造厂大场分厂,参观了中美合作MD—82飞机总装车间。
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汇报说:通过中美合作已在上海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民用航空工业基地,生产的10架飞机有5架返销美国。同时希望国家制定保护民族航空工业的政策。听汇报期间,邓小平不时地提出问题。听完汇报,他点头表示赞同。随后,他的目光环视着周围的人说: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飞机制造业是很有前途的。如果我们的飞机价格比美国便宜百分之十到二十,就可以出口,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出口。说到这里,他又面向陪同的朱镕基同志说:“可以把飞机生产与浦东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朱镕基等表示赞成。
(摘编自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作者:赵晓光、刘杰)
图片说明:1991 年 2 月 6 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 图片说明:1991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大众。 图片说明: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参观上海南浦大桥工地。
邓小平问:“你们说这台设备姓‘社’还是姓‘资’?” 图片说明: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有限公司。
当日上午9时,邓小平一行来到上海贝岭公司接待室。他饶有兴致地看完12分钟的公司简介录像,并听取公司经理汇报,还在高倍显微镜下观看了芯片上的线路,之后他一板一眼地说:“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在一台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前,邓小平停下了脚步。听着讲解,他沉思了一会儿,出人意料地指着离子注入机问身旁同志:“你们说这台设备姓‘社’还是姓‘资’?”
一时大家愣住了,邓小平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它姓‘社’,因为在为社会主义服务。……对外开放就是要引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这台设备现在姓‘社’不姓‘资’。”众人静静地听着,认真地思索着。
(摘编自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作者:赵晓光、刘杰)
图片说明:1992年2月8日晚,邓小平同志乘坐“友好”号游船欣赏黄浦江夜景。 图片说明: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视察上海闵行马桥乡旗忠村。
视察上海第一百货商店,邓小平买了四盒铅笔和四支口红形橡皮 图片说明: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视察上海第一百货
1992年初,邓小平在上海指出,上海“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就在2月18日,邓小平视察了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三楼临时搭建的文化用品柜台,售货员马桂宁向邓小平介绍了这些文化用品。邓小平给了马桂宁10元人民币,在女儿邓林的鼓励下,邓小平买了四盒铅笔和四支口红形橡皮,准备送给孙子孙女们。
离开商店,在电梯里,邓小平的女儿对父亲说:“这可是建国以来您第二次亲自到商场买东西。”事后,家人问邓小平在店里看到些什么,他幽默地说,“我看到的是一片人噢!”
图片说明:1992年2月18日晚,邓小平同志逛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亲吻一个幼儿。
多年后马桂宁回忆道,“我们也没有为他的到来刻意封场。”邓小平离开商场时在一楼被一个孩子叫了声“邓爷爷”,邓小平还亲了亲那个孩子。在马桂宁看来,邓小平的到来给当时全国商业职工很大的鼓舞,“我们会感觉自己没有被忽视。”
(参考文献:联合时报《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作者:黄金平、张励;澎湃新闻《营业员马桂宁:1992年邓小平在上海市百一店花了10块钱》,作者:罗昕)
图片说明: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在上海南浦大桥。 图片说明:1992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
邓小平视察浦东:“上海大变样了”“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图片说明:1993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顶风冒雨参观上海杨浦大桥。
1994年在上海第七次过春节,是邓小平晚年在上海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外出视察。春节前,他在寒风细雨中视察了浦东。看见浦东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邓小平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女儿风趣地问:“爸爸从来不作诗,今日怎么诗兴大发?”邓小平认真地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
面包车停在雄伟的杨浦大桥上,尽管车外冷风细雨,寒气逼人,邓小平还是不顾劝阻走下车来,沿桥走了几十米。工程建设负责人汇报说: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索桥,并指着邓小平题写的高挂在大桥主塔上的“杨浦大桥”四个大字说:“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有十四平方米。”邓小平抬头往上一看,笑了。他高兴地说:“感谢上海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向他们问好!”他握住工地建设负责人的手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1994年的元旦之夜,邓小平由上海市负责人陪同,登上新锦江大酒店43层旋转餐厅,居高临下,俯瞰着上海不夜城的璀璨景色,深情地说:“上海大变样了。”寥寥数语,浓缩了他对上海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寄托了他对上海发展未来的深切期望。正在大酒店欢度节日的中外旅客,意外见到邓小平,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鼓掌,向他表达敬意和问候。邓小平也含笑频频招手致意。
春节过后,邓小平将离开上海返回北京了。火车将要启动。他像想起了什么,又特意请上海市负责同志登上列车,殷殷嘱托:“你们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邓小平乘车远去,再也未能回到上海,但他对上海负责同志谆谆教诲、语重心长的希望,却永远留在上海人民的心里。
(摘编自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作者:赵晓光、刘杰)
结语:
曾经担任过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这样深情地回忆小平同志:“浦东开发是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它的总谱是邓小平谱写的,指挥是党中央和上海市委,我们有幸成为这个大乐队的演奏员。”
云水泱泱,山高水长,伟人风范,与世长存。
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