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后,回家风光一下加上“支援铁路建设”,回到上海的老柴夫妻俩身上几乎所剩无几,一切又从头开始。 列车停在虹桥火车站,钟琦随着返沪的人流走上站台,在心中默念着:“上海,我又回来了。”手中的行李箱轻了一半,钱包也经历了一次“大瘦身”,想想一年的积蓄所剩无几,又开始一年的奋斗,钟琦反倒觉得充满了动力。 他们是一群被称为“年光族”的人,在上海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春节回一趟家,路费加上孝敬父母、聚餐娱乐、购置年货等花销,积攒下来的钱往往花费一空。“年光”归根到底是因为消费习惯,还是经济条件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年代的“年光族”有不同的理由。 辛苦赚来孝敬父母 1988年生的钟琦在上海读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了三年。钟琦的爸爸是老师,妈妈是医生,在老家那个三线城市里,他家的经济条件也算中等偏上。父母总是希望他回老家工作,可他还是愿意留在大城市。 去年是钟琦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刚入职的他没有拿到多少年终奖,一年的工资除去在上海租房等日常花销也只剩下两万出头。爸妈因为还没退休,不肯要他给的压岁钱,于是他就用这笔钱给父母各买了一台手机。 “我上大学以来一直用的是最新款的手机和电脑,但我爸妈自己连iPhone都没用过,我自己赚钱了就想着给他们都买一部。”看到爸妈嘴上说着浪费钱,却开心地摆弄着新手机,钟琦觉得物有所值。 今年春节,钟琦从买电子产品改走买衣服“路线”,趁着过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两个哥哥都购置了新衣服。一箱子衣服回家,空箱子回来,钟琦心里很满足。就这样,来回的车票加上给家人置办礼物,钟琦光荣地当上了“年光族”。“赚钱就是为了让家人过得好,而且要趁着父母还没老去以前。” 在钟琦看来,“年光”只是个过渡期。“刚开始工作,工资水平不高,除去日常开销,积蓄不多,但我有信心等工作个几年,情况会有所改变的。” 工资水平非主要因素 钟琦期待的改变,在他的上一代新上海人老柴的身上已经得到了实现。 “说起‘年光’,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事了。”老柴1997年参加工作,现在已经是上海一家国企的管理层人员,回想起刚刚工作的前三年,确实是“年年光”。 “那时候我每个月收入在一千元左右,一过年基本全部花光。”老柴家在福建,妻子家在湖北,刚结婚时,每年春节都要跑两个地方。“记得有一次,从湖北到福建没买到坐票,硬着头皮花200元换成了卧铺,在那时候算是奢侈一把了。” 除了路费,过年回家最大的花销就是给父母和晚辈的压岁钱了。“当时是有多少给多少的,毕竟在‘大上海’工作,我觉得春节孝敬父母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多是一种‘我可以自立了’的表达。”从学生到上班族,从靠父母的生活费到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当时的老柴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春节假期结束后,回家风光一下加上“支援铁路建设”,回到上海的老柴夫妻俩身上几乎所剩无几,一切又从头开始。“当时没觉得有啥呀,想想再奋斗一年,到年底自然就有结余了,因为‘只要前途有了,钱途也就自然有了’,这是单位领导的嘱咐,自己也深信不疑。” 真正开始不“年光”,是在后来通过房屋置换和银行贷款等途径,解决了住房问题,也有了些所谓的“财产性收入”。“可以说,解决‘年光’问题,工资收入的逐年升高是必要条件,但在上海这种地方还不是充分条件。”老柴自己总结说。 没有压力同样“年光” 刚刚毕业一年的90后小姚在电视台的技术部门上班,今年是他工作后拿到年终奖的第一年。小姚平时就是个“月光族”,因为是上海本地人,有车有房,没有买房和车贷等压力,因此也就没有存钱的习惯。 “每个月的工资基本花在给车加油、网上购物、买电子产品和衣服、和朋友出去吃饭看演出等地方,就所剩无几了。”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年终奖以后,小姚用自己仅有的“积蓄”给爸爸买了手机,然后花了2万去澳洲旅行。 “我本来是想去澳洲留学的,当时一看自己的存款,发现除了日常开支,拿不出一分钱来,就想假期先去旅行一次看看。”今年春节,小姚实现了他的梦想之旅,回上海后也开始计划存钱。 为什么存不下钱?小姚认为光靠工资来存钱基本是不可能的。“我自己算过一笔账,如果平时节省一点开支,我每个月能存下两千元,一年是2.4万,四年才有将近十万,刚好够留学一年学费,可那时我已经没有读书的动力了。” 不想“年光”需让钱增值 今年春节过后,一份2017春节消费账单在网上流传,年货、车费、红包、同学聚会、新衣服、礼品等是人们过春节的主要开销。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从除夕到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400亿元。春节开销大是“年光”的直接原因,但或许不是主要根源。 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平衡在一线城市普遍存在。生活大城市的年轻人,背负着高生活成本,本身每个月就不剩余钱,过年要孝敬父母,又不想亏待自己,积蓄基本就花光了。还有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家乡亲朋面前背负着“光环”,孝敬长辈、送年货、走亲戚等花销都不可避免,人情压力成了不少人“年光”的原因。 “年光族”的形成还与现代消费习惯有关的。网络消费、超前消费的意识,让年轻人难以养成存钱习惯。但专家指出,等到三五年后,他们也会面临买房、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会使他们逐渐养成更理性消费和理财的意识。 专家认为,“年光”问题属于理财范畴,是通过分配来处理现在和未来关系的问题,但在目前的生活成本下,如果要避免“年光”,除了合理理财和等待工资水平提高,考虑如何实现让钱增值似乎是更有效的方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