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回复: 0

龙门邨,回家

[复制链接]

9592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3624
发表于 昨天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辰 日期:2025-11-12

在城市更新的脉络里,堆叠记忆情感守护老城厢文脉


    建造于1935年的龙门邨,是上海老城厢内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历史博物馆。龙门邨内有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住宅等多种类型,一座座住宅模样各不相同却建造规整,由此也诞生了上海最长的新式里弄。均本报记者袁婧摄

■本报记者 周辰

离家四十载,回过神来,季肇庆已满头白霜。

这段时间,他在澳大利亚的家里整理家族历史资料。数月前,他收到一幅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颖春相赠的祖宅复原图,还原了老宅90年前的建筑样貌,这定格了一个游子对家的思念。

季肇庆的家,在黄浦区尚文路龙门邨弄堂深处,最热闹时三代同堂居住在这里,但最近的十几年一直空关着。近乡情更怯,去年返沪探亲时,他突然觉得该回家看看。

建造于1935年的龙门邨,是上海现存最大的近代新式里弄建筑群,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它像一座没有围墙的老城厢历史文化博物馆,至今仍有近千名居民生活在此,延续着老城厢的人间烟火。彼时,房子陆续建成后即遇淞沪会战,日军对老城厢地区进行了密集轰炸,龙门邨的大部分房子没有留下设计图纸,相关档案文献一片空白,对当下龙门邨历史研究和价值认定带来极大困难。

保护肌理,守护文脉,总有人在努力。季肇庆遇到了正在龙门邨进行居民口述史调查与建筑测绘的学者李颖春,以及社会组织、热心居民等。各方携手,揭开了龙门邨90年历史文脉的一角。

本月,季肇庆堂姐将亲自护送一批中堂挂画返沪。在龙门邨建成的第90个年头,这里有一幢房子不仅完成了内部修缮复原,历代家具装饰也将安放归位。

90天

老宅实木楼梯的第一个转角,墙面上开了一扇半人高的窗,透气又透光,向外推开能看见一方天井……

回忆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季肇庆不计代价地将返程机票向后改签,住进了祖屋。他决定“装修”这幢老房子,恢复记忆中的样貌。

以探亲签证为限,季肇庆有90天。

他掀开老宅家具防尘布,一张敦实厚重的八仙桌出现,凝固的时光流动起来。

游子的思乡之情里总有一道念念不忘的佳肴。幼时,奶奶若给他安排挑螺蛳的活计,季肇庆就晓得今天有口福了,“先把螺蛳屁股剪掉、螺蛳肉挑出来,再嵌一块茨菰进去……”一道鲜美的螺蛳鸭羹汤出锅,热气腾腾端到八仙桌上,用来款待客人。有时家里做了定胜糕,季肇庆负责跑腿,送给左邻右舍分享。因为奶奶常讲弄堂里的故事,龙门邨至今鲜活地存在于季肇庆的记忆里。“龙门邨跟其他老房子最大的不同,它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界上,为自己家族设计建造的房子。”季肇庆说。

从地图上看,人民路、中华路首尾相连,形成环形,这个圆环便是上海县城古城墙所在,而龙门邨就在圈内左下角,见证近代以来上海的沧海桑田。追溯历史,龙门邨建邨之前,这块地皮为1865年创建的龙门书院,即上海中学前身。书院迁址后,地块被划分成53宗地块分别出售,再由业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聘请建筑师设计建造,因此形成古典折衷式、装饰艺术派、现代风格等风格各异的流派,现存各类中西合璧式公馆76幢,在民间素有“微缩万国民居群”之称。

季肇庆的祖父季乐之,正是首批业主之一。为方便做生意,季乐之买下老城厢内龙门邨的房子,在龙门邨98号安家,“这里的住户大多为商人、医生等,对老城厢发展作出了贡献”。

龙门邨98号的房子,也承载了季乐之对家族兴旺发达的愿望。走廊上的铜灯,主卧里的搁脚凳,精心选择了葡萄纹样的雕饰,寓意多子多福。当初购置的家具、挂画均保存得当。特别是位于主卧房间内的一张办公桌,采用整块原木打造,树木年轮清晰可见,设计精巧,“外祖父生前嘱咐,这张桌子要留给曾孙”。

在历时半年多修缮后,龙门邨98号按照季肇庆的记忆,恢复了朱红色大门等原始模样。今年4月,他特地带着3个孙子孙女回来小住,“给后人留个念想,尽管他们身处世界各地,但要记得自己的根在上海”。

90年

不只顾着老宅,修缮老房间隙,季肇庆常在弄堂里兜兜转转,挂心这片区域。龙门邨73号,如今是“零距离家园”小站。这里,社会组织日行新社区服务中心理事长蔡晨捷和同事们把工作间隙拍摄的龙门邨照片,做成影展向居民开放。季肇庆在此结识了李颖春。

学者李颖春长期从事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也在老城厢蓬莱路上长大。自黄浦区成片旧改起,她将目光投向老城厢。“老城厢的城市肌理细腻程度与丰富性更强。”

在颗粒度如此细腻的城市切片里,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老城厢历史文脉保护,都是一个值得投入精力的课题。

早在1999年,龙门邨就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成为黄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让李颖春没想到的是,居委会主动邀请她来研究龙门邨的房子,因为每次有外国友人或市民游客来参观这座“万国民居博物馆”时,社工们常觉得“讲不下去”。

当李颖春走进龙门邨,便有了直观感知:“建筑是复杂的空间体系,只了解外部风格远远不够。一定要走进室内,见人见物。”

在老西门街道、居委会倾力协助下,李颖春得以走进龙门邨居民家中,从建筑结构剖面、居民生活的切片出发,一边进行建筑测绘,一边寻找原住民做口述史研究,“和居民打交道,帮助我们从现实角度认识和理解龙门邨”。

李颖春拿出学术研究的“衍生品”,一套建筑测绘明信片。除了98号季家,93—95号也是龙门邨口述史研究中较为顺利的一例,三代业主对建筑本身较为爱惜,保留了房屋内部的重要结构与样貌,更重要的是,李颖春辗转与原房主后代取得联系,还原了中国近代土木工程教育先驱顾宜孙在上海的故居。

“龙门邨的每个房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造房子是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投射。”李颖春从顾氏后人口中了解到,顾宜孙1918年毕业于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后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将教学攒下的工资用于在龙门邨购地造房,淞沪会战爆发后,顾宜孙更是为迁往后方的学校恢复办学而四处奔走。这幢建筑于近日被确认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老城厢内唯一一幢现存建筑。

据顾宜孙儿媳的回忆,95号天井内有一株白色夹竹桃,而在第三代房主购房时,夹竹桃换成了一棵桂花树。在龙门邨93—95号明信片上,这样的细节被一一刻画,形成跨越90年的对照。

投入时间精力,巨细靡遗地描摹现状,这在李颖春看来是必要也是必须的:“生活在历史建筑中的居民有意无意地保留老物件、尝试还原改造,这些记忆、情感和愿望,都是一种可持续的在地力量,也为这片区域的有机更新打开了另一种可能。”

通过空间再造与文化唤醒,龙门邨有了新故事。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11-13 19:01 , Processed in 0.0201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