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回复: 0

夏建丰|插队十年——里陂上村杂忆(五十一)

[复制链接]

950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3331
发表于 前天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建丰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5年10月10日 00:01 上海

  三、制篾

  中国南方盛产的毛竹,据说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这种草可以长到二十米高,而且长得很快,一般两年就能成材。又因为毛竹柔韧性好,纹路很直,不会变形,容易加工,是里陂上村民制作各类竹篾器具的主要材料。

  我在村里吃饭时,手里持的是竹筷子。如果坐在饭桌上,环视一下厅堂,板壁上扣挂着晒箕和肚箕;地上放着一担空箩,一只箩上搁着米筛,另一只箩上插着撮箕;墙角里则靠着一对篮攀。这些器具的名称里,都有带竹字头的字,它们都是竹篾器。

    想起村民平日的谜语里面,如果说“什么东西上圆下方?”谜底是箩。“什么东西上方下圆?”那就是我手里拿着的筷子。

    再仔细想想,江西是从前楚国的腹地,如果把两千五百年前雄踞南方的楚国称作“竹子的国家”,应该不算过分。

    我们每年从山上掮回村里来的竹子都是毛竹,必须趁着在毛竹新鲜湿润的时候,请篾匠来“制篾”。如果毛竹干燥发黄,柔韧性变差,就很难加工了。

  篾匠用刀把竹子破开破细了,竹子就成为篾片。带有竹皮的是篾青,比较结实,没有竹皮的是篾黄,稍次一些。我想,做竹篾器的手艺人主要是玩弄篾片,所以才叫篾匠的,没有村民称呼他们为“竹匠”。

  生产队请篾匠

  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是集体劳作,需要的竹篾器具主要是晒簟、箩、撮箕和谷筛,以及篮攀。

  篾匠师徒在约定的日子进村了。每逢这种时候,村里有几个老者就会唠叨起来:“唉,年年都要请篾匠,我们先前哪有这样?如今的后生败家呢。”

  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知道珍惜和爱护,使得属于集体的各种器具大大缩短了使用的年限,这才不得不每年都要请篾匠来村里干活。

  篾匠师傅使用的工具不多,通常是篾刀、篾针、手锯、圆刀等,只有四五样。

  不管最终要编织成什么样的篾器,篾匠必须先用篾刀,把毛竹从中间破开。记得书上有个著名的成语叫作“势如破竹”,常常用来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障碍。但是到了里陂上,见识到真正的“破竹”以后,我才意识到“势如破竹”的基本事实,还是破竹子,特别是破毛竹。
  我们从山上掮回的大毛竹长的十来米,短的六、七米,而截好的竹梢的直径有两寸多。只见篾匠师傅左手紧握篾刀,刃口向下,逢中抵住竹梢的横断面,右手挥拳,朝篾刀的刀背猛地一砸。“啪”的一声,竹梢裂开,刀口进去了。顺势拍几下,篾刀进去了近二尺,竹梢开裂得更大了。掰开竹梢,抽出篾刀,改为刃口向上,刀背向下,再插入竹梢的裂缝。然后握紧篾刀,突然向下发力,只听得“呱啦啦”的一阵声响,一根硕大的毛竹顺着竹节一路往下,迅速破成了两半。

    也有时候,当竹缝裂到六、七尺时,篾匠干脆抽出篾刀,两手各执一边竹梢,吸口气,两臂同时向外一抖,那毛竹像从他手甩出的两根绿色长鞭,“哗”的一声,从上到下,一分为二,煞是好看。

  我在旁边看着师傅破竹,那气势,那声响,心里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

  时间长了,我向篾匠师傅提出来,能不能让我试一下。师傅说,这些竹子没有前些日子那么湿润了,要难破一些。但是他经不住我的多次要求,不很情愿地把篾刀递给了我。

  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把竹梢破开,可是再往下就不行了。师傅笑了笑,上来帮着我,把那根毛竹破开了。不管怎么样,我看着躺在地上那分成了两半的毛竹,心里还是很高兴。
  毛竹破开以后,篾匠师傅根据不同的需要,再把它破成宽窄不等、厚薄不同的各种篾片和篾条。用刀刃压住篾条,通过圆刀,把篾条拉成一定宽度的同时,篾条就刮得十分光滑了。而篾针则是编织竹篾器具时常常用到的趁手工具。

  篾匠在工作的时候,和来里陂上村的其他工匠一样,没有什么劳动保护。因为不戴手套,再有经验的篾匠,双手还是很容易被锋利的篾片划伤。我想起马立平手上那明显的伤痕,当年她一定流了不少血。唉,女流之辈去玩什么篾刀呢,女人的手是不应该流血的。

  自己请篾匠

  村民自己家里也要用不少竹篾器。手头宽裕了,有些余钱的时候,就会请篾匠来家里,帮着修补和添置一些竹篾器,比如晾晒笋干、篓菜和南瓜饼的晒箕、肚箕,戽水用的戽斗,煮饭用的汽盖、甑篦,筛米用的米筛,睡觉用的篾席。有村民的女儿要出嫁了,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会请篾匠来编织做女红的针奁,作客时提的腰子篮,取暖时用的火笼,等等。
村民自制的竹篾器

  村里几乎每个男人都会到山上砍些拇指粗细的小山竹回来,破开以后做成各种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器具,如篱子、籇、笱子和竹耙等。
  村里几乎每个男人都会到山上砍些拇指粗细的小山竹回来,破开以后做成各种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器具,如篱子、籇、笱子和竹耙等。

    篱子最常用,主要是用来盛放田里捉到的小鱼和山上扯到的竹笋。

  籇是放在水流大的地方,主要用来捉小鱼。

  笱子是安放在田阙处,用来捉田里的黄鳝和泥鳅的。

    山岭上的松树属于四季常青的“常绿乔木”,树上新生的松针是嫩绿色的,老的墨绿色的松针渐渐泛黄,就会落下一些来,村民称作“松毛”。村民用自制的竹耙到松林中,耙起地上棕红色的松毛。松毛含有松脂,是引火的好材料。

  有一个时期,村里参加自制斗笠的人数很多。我从山上砍来细山竹,用毛镰破成很细的竹篾,跟着寿仁他们,一起编织斗笠。可是我横编竖织,弄出来的东西越看越觉得难看,实在不敢戴在头上。(倒不如请薛志民给我剃头,他剃得再难看,我自己也看不到。)

  听陆禹平说,他曾经编过斗笠。如果他是戴着自己编的斗笠去出工,我从心底里佩服他。
  2013年的夏天,我在永丰县城和朋友聊天,说起当下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有时候剧情需要他们戴斗笠,可是负责服装和道具的人买了斗笠,却没买“凉箍”。没有“凉箍”的斗笠怎么戴呢?

  我感叹道:“可惜永丰的斗笠合作社已经解散多年,要不然真想买一只斗笠给我的孩子看看,让他们长些见识。”

    朋友接嘴说:“夏老师,永丰街上还有私人在卖,就在下西坊的街口上。下西坊快要拆掉了。”

  下西坊?据说那是清代状元刘绎的故里,还出过人民解放军的两位将军金如柏和他的儿子金一南。

    我们匆匆赶到下西坊,果然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卖斗笠,没有凉箍的斗笠每只12元,凉箍分开卖,每只2元。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10-17 16:49 , Processed in 0.0214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