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回复: 0

崇明土布何以引来海外“回头客”

[复制链接]

9556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3500
发表于 2025-10-5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文汇报 作者:苏展 日期:2025-10-05

非遗染织工坊将技艺通过转化勾连起“意义消费”“场景消费”
周雨昕在布布瀛非遗染织传承基地体验区进行织布演示。本报记者 苏展 摄

■本报记者 苏展

瑞典游客埃里卡·布罗林一眼相中周雨昕身上的旗袍:料子用的是崇明土布中的间布,酒红的经线与老蓝的纬线编织出格子布纹,齐膝长。在崇明区“2025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上海大师赛”配套集市上,布罗林在市级非遗项目“土布染织技艺”传承人周雨昕摊位前流连。她不曾看到过这种纹样,想给自己定做一套。

周雨昕邀请她到工坊看看。工坊别有天地——布布瀛非遗染织传承基地位于竖新镇惠民村前竖公路边上,占地近3000平方米,收藏有30余吨、超万匹崇明土布,涵盖了千种以上纹样。访客能在馆中体验纺纱、织布、擀棉花条,亲手制作土布手工。馆后还有四亩试验田——秋日收棉,周雨昕教访客摘下蓬松的棉桃。掌心中,纤维柔软。

崇明土布,俗称“老布”“嫁妆布”,土布是人们对于用手工纺织的布料的统称。在周雨昕眼中,从一粒棉籽到一根纱线到一块手织布再到一个文创产品,每一步都有文章可作:“棉花籽顶破泥土、用于染色的植物,访客们可观、可感。织布中的经纬交织不仅能作体验之用,其要求的逻辑架构、空间想象能力甚至可以转化为一门崇明当地学校的特色课程。馆藏的上千纹样,每个都值得讲一个好故事进而挖掘商业价值……”

“非遗的技艺流程天然具备可观赏、可参与、可转化的特性,与时下‘意义消费’和‘场景消费’趋势相契合。”市人大代表、上海布布瀛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勤以崇明土布的活化为例表示,这也是乡村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的抓手,“以人为载体,‘非遗+旅游’能通过场景化体验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其中关键在于能否将文化、体验与情感价值有机融合,增强消费黏性”。

体验一条产业链,实现消费增值

工坊体验区内,有两台轻便版的织布机,两综两蹑(踏)。织布机上已有经线挂轴,将梭投入扣中,脚踩蹑,继而拉扣,便织成了一道纬线。“妙趣横生就是取义于此,纬线往往是出彩之处。”传统染织研究学者周蕙珺告诉记者,织布是让全身都动起来的一门技艺,人们的心就此静下来,在工坊停留的时间更长。

在工坊,访客们体验的是一条产业链。

一块纺织布要经历从棉花籽长成棉花、棉花纺成纱线、用植物染色、纺织成布。每一个过程都被周雨昕设计为一个体验项目。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譬如植物染,试验田田埂边的染料圃里,种着蝶豆花、栀子等植物,用于染色。周雨昕记得曾有一个小姑娘,捏着刚摘的栀子果,看着黄色的汁水,拽着母亲的衣角:“原来布的颜色是从果子里跑出来的。”

“更长远地看,可以打造一个更复合的生态体验。崇明岛上有木工,他们不仅能做梭子,还做簪子、勺子等周边。以此类推,岛上可形成一个手工联盟,开发各种体验项目,打造成一个生态。”周蕙珺这样想。

目前,工坊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游客的体验消费。周雨昕的母亲周勤认为,通过非遗联动文旅商体展不仅需要票根撬动,也要通过研究非遗技艺本身,充分挖掘体验经济的潜力。“将非遗同旅游结合,突破静态展示,构建沉浸式的体验场所。这种沉浸式体验本身属于一种深度学习,更有可能产生消费增值效应。”

“千金”纹样有了数字化布谱

坐拥万匹土布嫁妆,周雨昕自称“千金”。她的母亲周勤当年以16匹崇明土布作为自己的陪嫁,女儿出生后,她开启了收布料的“副业”。收布20多年,崇明当地已不再讲究布匹陪嫁的风俗,所收土布却需要一座厂房来存放。如今,母女俩正将土布的纹样抽丝剥茧,形成数字化的布谱。

所谓布谱,指的是织布上的经纬变化,即经向和纬向分别用了哪些颜色的线,大多数土布最终会被标记为一个编号,纹样有特点的则被赋予一个名称。今年开年,“喜上眉梢”纹样的土布被一家知名儿童服装品牌相中,对方派了摄制组到工坊拍视频,讲述非遗传承的故事。纹样经过二创,印在品牌的衣服上,大受欢迎,工坊也因此得到一笔不菲的纹样授权费。周勤很兴奋:“崇明土布里可以提炼出不少与节庆相关的纹样,我们正在探索与礼品结合的可能性。比如‘喜’字纹样,相关纹样或许可以经由二创用在现代婚庆场景中。”

周雨昕认为,挖掘纹样的价值,关键在于怎么讲出差异化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织布文化,仅上海就有好几处,崇明土布到底好在哪里要讲透。”

“崇明土布纹样的独到之处在于有立体感。”周蕙珺说,“崇明岛的家庭中曾有不少男性参与纺纱织布,他们对纹样的空间架构更敏锐。以格子布纹为例,乍一看似乎和苏格兰的格子纹样相差无几,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崇明土布的纹样立体几何架构更为明显。”

“这种技艺上的独到之处以及背后的人文历史,能够更直观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游客形成情感互动,满足对文化消费的深层次期待。”周蕙珺认为。

外国学生专程实习,国际友人共创纹样

深度整合资源,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和新场景,是对“非遗+旅游”的一种有益尝试。

眼下,崇明土布元素的纸巾抽、床品四件套等产品被大量应用于周勤打造的民宿和酒店。她正计划将床品四件套推广,形成IP效应,“让非遗融入民宿等乡村公共空间,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提升消费品质。”

记者注意到,在工坊开发的非遗相关产品名目里,涉及环保袋、护照夹、厨房茶巾、围裙、香囊、玩偶、露营桌椅等多种产品,创收的同时也渐渐打响名气。

布罗林与周雨昕约定了时间,但她并不是工作坊的第一个海外“回头客”。今年6月,两名泰国做竹编包的主理人专程到工坊拜访。去年,周勤和周雨昕到泰国、越南参加经贸(人文)巡展,这两名主理人在现场购买了不少玩偶,意犹未尽。“他们来学习崇明土布的纹样和配色,尝试融入竹编包的技艺中。”周雨昕透露,接下来会有一名来自法国纺织相关学校的学生,到工坊实习,“我们想通过各种对外展示的机会、用好故事渐渐扩大影响力,尝试与海外学校对接,吸引更多海外人士来实习、体验,让崇明土布被更多人看见。”


责任编辑:日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10-31 04:04 , Processed in 0.0247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