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回复: 0

上海的糖业

[复制链接]

914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10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5-07-04

上海的糖商业始于宋代以前。当时,已有福建商人通过海上贩运木材、漆器、糖霜(食糖)和部分“洋货”来沪销售。清嘉庆年间,这种贸易活动已相当兴盛。里外洋行街(今枫泾路一带)已成为闽粤商人萃集之地,“洋货”、糖霜商号林立,粤商从汕头、闽商从台湾运糖来沪,“所售动以数百万”。鸦片战争前夕,运来上海的糖霜估计每年约50万担。

1843年以后,上海作为港口轮运畅通,交通便利,进出的食糖不仅供应上海本地需要,而且转口或批销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以及西康、察哈尔、绥远等省,上海成为食糖集散、转口和消费的重要城市。这时,经营食糖批发业务的多为宁波商人。

光绪三十一年,英商在香港先后开设怡和、太古两糖厂,生产的精制糖运来上海竞销,每年约3万—4万吨。继而,日本人在台湾广植甘蔗,开设糖厂,生产的食糖通过三井、三菱等洋行在上海倾销。广帮和上海帮的糖商则从香港地区、爪哇等地直接进口食糖,糖业逐渐兴盛。据海关华洋贸易总册统计,1913—1931年,上海共进口食糖近400万吨,占同期全国进口食糖的40.75%;在上海进口的食糖中,有近200万吨销于上海,占进口数的48.37%,其余大都运往国内其他通商口岸。在大量进口食糖倾销下,国产土糖销路萎缩。

1932年,广东省当局为复兴糖业,创设6所新式糖厂,仿制洋糖,并与上海糖商组织的上海糖业合组公司(兴华行)签订承销合同,还联合全国国糖产销协会大力推广,与进口糖竞争。由于粤产机制糖的质量与进口糖不相上下,未及一年,产销颇见成效。当时,上海糖商业有会员60多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糖厂大多被毁,土糖来源中断。上海食糖资源大都从香港地区转口输入。此后日伪为把持食糖市场,组织“砂糖公司”,用栈单从事买空卖空交易,投机之风盛行。上海的五马路(广东路)“糖市场”在此时产生,糖商畸形发展,骤增至163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香港转口的糖源断绝。日伪占领租界后,查封了糖商存糖4万多吨,迫使糖商以配售“户口糖”形式低价销售,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为止,使糖商业的资力丧失殆尽。

(摘编自《上海副食品商业志》)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7-7 18:47 , Processed in 0.0306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