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翀 日期:2025-06-13
部分博主利用信息差胡乱解读种植、育种技术,导致谣言传播
吃西瓜是最常见的解暑方式之一,可每到夏天,社交平台上部分博主就会炮制出一系列与西瓜有关的谣言,博眼球,拉流量,误导他人,最终还伤害了辛苦的瓜农。
西瓜“爆炸”打了膨大剂?
最近,有关“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的说法在网上传播。
上海市西瓜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范红伟指出,这种说法很片面,不可信。
从专业角度看,西瓜“爆炸”的专业名称叫“裂果”,通常因种植管理不善而导致,最常见的是水分管理不恰当。比如,露天种植的西瓜若在成熟前半个月缺水,瓜的个头会比较小。此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西瓜拼命吸水,内部会长得很快,但外皮来不及同步生长,就可能出现“裂果”。
至于膨大剂,也不是新奇的农药或违规添加剂。其学名叫“氯吡脲”或“氯吡苯脲”,是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公告》目录中允许使用的农药,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农作物细胞分裂和膨大。氯吡脲对人体基本无害。
而且,瓜农没有过量使用膨大剂的主观意愿,因为用得多不会使瓜长得更好,反而容易种出畸形果,导致卖不出去。
无籽西瓜使用转基因技术?
另一条常见的谣言是“无籽西瓜使用了避孕药或转基因技术”。事实上,无籽西瓜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成果,与避孕药或转基因技术都没有关系。
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是性细胞的2倍时,这类植物称为二倍体植物。通常情况下,只有染色体组数目为偶数的植物才能形成种子,而无籽西瓜是人工选育的三倍体植物,所以无法产生可育种子。
不少农民表示,普通消费者对专业的种植、育种知识了解不多,社交平台上部分博主利用信息差,以及公众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关注,胡乱解读相关农产品种植、育种技术,导致谣言传播。相关做法不仅制造了消费焦虑,而且会影响市场秩序,伤害农民利益。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西瓜?
围绕“西瓜甜不甜”的话题,也常有谣言和误解。
有的自媒体称“很甜的西瓜使用了甜蜜素”,有的自媒体说“不法商贩用针筒将甜味剂注射到西瓜内部”,更有甚者会配上针筒插入西瓜注射的画面。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西瓜的甜度与品种、种植方式、种植环境都有关系。市场销售的西瓜品种经过农业专家不断杂交育种,甜度大大提高。给西瓜注射甜味剂更是不现实。注射会在西瓜表面留下针眼,不仅容易被消费者发现,而且成为细菌、霉菌入侵瓜瓤的通道,加速西瓜变质。所以,经营者不会采取这样得不偿失的方式。
与西瓜甜度相关的另一个误区是“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西瓜”。恰恰相反,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西瓜。这是因为西瓜虽然升糖指数(GI)较高,但含糖量不高。每100克西瓜的含糖碳水化合物大约6.8克,比香蕉、火龙果、山楂、椰子等吃起来不那么甜的水果都低。
隔夜西瓜不能吃?
还有博主称,隔夜西瓜不能吃。
西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能否再吃,主要看有没有被污染,或西瓜是否变质,并非是否“隔夜”。如果切西瓜时做到生熟分开,并有效清洁刀具、砧板;切开后立即用保鲜膜包好并冷藏保存,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即使“隔夜”也能食用。
此外,要注意部分博主断章取义,传播“隔夜西瓜吃了会休克”消息。近期,有消费者因食用西瓜不当后出现肠胃不适,擅自过量服用药物,出现了肾损伤等严重后果。有博主却只说西瓜有问题,不提错误服药,同样是误导。消费者若吃了不洁西瓜后出现身体不适,应尽快就医,对症下药。本报记者 任翀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