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医学上有一种病症被称为“废用性综合症”,它是指患者因长期卧床,或活动量不足以及各种外界刺激减少,导致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
在我们周围,就有一群得了“废用性综合症”的老人。并不是因为老人身体患病,而是社会对老人的态度,让他们得了病。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老人依旧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身体虚弱,记忆力下降,出行需要有人陪同,吃饭可能会呛着噎着……久而久之,在我们过度的呵护下,老人真的变得什么都要依赖他人才能完成。而他们,也渐渐地从那个见识渊博的“智者”退化为百无一用的病人。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对自己的衰老持有消极态度的老年人与持有积极态度的老年人相比,平均寿命减少7.5岁。这提醒着人们,要让老年人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需要全社会营造一种“老有所为”的良好氛围。
作为子女的我们,对待老人的态度需要改变。同样是表达一片好心:“爸,我们打车出去吃饭”“爸,你想吃什么菜?我们是打车过去还是走路过去?”产生效果或许就完全不同。请给老人多一些商量的空间,多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会感到自己依旧被倾听、被尊重,而这样的感觉恰恰是老人最需要的。
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机构、社会组织也要学会改变服务的供给方式。不仅仅是“我们要为老年人做些什么”,而是“我们能和老年人一起做些什么”。前者是单向性的服务提供,后者则强调参与,留一些事情让老人自己去尝试和探索。
老人不应该被视为弱者,“六合院”里的老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好学,证明了“老当益壮”。
积极老龄,并非硬件条件提升就能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养老理念的转变。我们还在路上,但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