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10-11 15:57 编辑
2016年10月11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国庆长假刚过,亮丽的旅游经济数据就出来了。国家旅游局发布2016年国庆假日旅游市场信息,10月1日—7日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累计旅游收入4822亿元,同比增长14.4%。国庆假日前后10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08亿人次,同比增9.3%,创历年国庆假期运输新高。
说“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出行”有点夸张,毕竟人次不能等同于人数。但“5.93亿”这个数据,哪怕是“人次”也足够惊人。长城变成“人城”,故宫变成“人宫”,杭州西湖苏堤白堤变成“人堤”,乐山大佛“排三小时才能看到大佛耳朵”,还有北京、上海出城入城路上,堵得“前瞻不见其首,后顾难穷其末”的车队,都是这“5.93亿人次”的生动写照。一些新闻媒体,今年国庆长假不介绍旅游风光了。他们别出心裁,干脆带人们去看人山人海,把直播镜头反复切换不同的热门景点,替那些宅在家里的人寻找点心理平衡:幸亏没出门!
没错,出门的人已经够多了,可还有大批人想出门而不敢出门呢。长假之前,人们打听最多的就是“哪里好玩又人少”?当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时,就退而求其次问“哪里人少”?好不好玩已经不重要。可是,这个问题还是难有答案。再说了,哪怕找到人少的旅游目的地,那一路舟车劳顿,还是躲不过汹涌的人潮吧?
中国人有多爱玩?这么些年来,数据、旅游景点的照片视频,以及热度居高不下的旅游话题就是最好的回答。然而,“没有时间”成了大问题。周末两天双休日很难出行,三天小长假也不宜远行,春节长假是返家团聚的日子,很多人是没法休年假的,算来算去,只剩下一个国庆黄金周了。于是,人们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不旅游,要么国庆长假去旅游。需求在同一时间井喷释放,造成非常糟糕的旅游体验。
黄金周的问题早就老生常谈,可是年年讲,年年没有改观。黄金周当然有其现实合理性。这种一刀切的放假,几乎在所有地方都能不打折扣地落实,使广大职工充分享受休假福利。如果没有这种全国一刀切的放假,而把放假的权力下放到用人单位,那么很多人的休假福利就悬了。各种有形无形的羁绊与压力,都会使休假成为一种奢求。
还有一层,如果有关部门始终把职工休假理解为“旅游经济”的话,那么黄金周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经济手段。七天累计收入4822亿元,同比增长14.4%,多么亮丽的成绩!如果只从经济着眼,黄金周无疑是绝佳的制度安排,不必劳心费力去改革优化了。然而,旅游并不仅仅是经济。衡量一项公共政策的质量,也不能仅仅简单粗暴地看经济指标。
把一刀切的放假,变成更有弹性的自主休假,在落实和管理上肯定增加很多难度。但对于公共政策的优化和完善,不应因为有难度而畏缩不前。由于休假制度的滞后,目前国人的旅游消费被严重压抑,只能在少数几个长假集中释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于旅游的需求就会急剧增长。此时,增加休假、减少职工劳动时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从旅游市场的发展得到补偿。更多的休假和闲暇,也可以促进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这些方面考虑,更应该认真琢磨带薪休假制度始终无法广泛推开的原因所在,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来突破瓶颈,让政策有效落地。
一个健全完善、发达成熟的旅游市场,不但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大社会福利,还能在经济上带来远超“4822亿元”的GDP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