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8|回复: 0

国家南海博物馆完成封顶,将打造成中国南海门户的地标式建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7457

名博

发表于 2016-9-25 0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aiyh 于 2016-9-25 10:06 编辑

  9月23日上午,国家南海博物馆南区主体结构正式浇灌封顶。至此,博物馆主体结构全部实现封顶,预计于2017年初开馆。
  国家南海博物馆选址琼海市潭门镇,北临龙港湾,南接博鳌港,远眺潭门大桥,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藏品征集费1.4亿元,总投资9亿余元。

  国家南海博物馆效果图。

  建成后的国家南海博物馆,集收藏、展示、教育、保护、科研、交流于一体,成为居于海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
  9月23日,南海博物馆南区,工人正在进行最后一层楼板混凝土浇筑。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据国家南海博物馆项目经理黄伟介绍,国家南海博物馆项目土建工程于2016年4月26日桩基工程进场施工,历经5个月,博物馆北区主体结构已于9月6日封顶,比计划提前4天;博物馆南区主体结构于9月23日顺利封顶,比计划提前2天完成任务。
  建筑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为博物馆主体,包括展陈、业务保障、科研教育、后勤服务等体系;北区除承担博物馆相关业务外,也可作为“一带一路”的会展平台。
  据了解,国家南海博物馆工程接下来将转入钢结构、玻璃幕墙及金属屋面施工,并于12月底前完成施工。展陈设计施工及室内装修、室外景观也将同步进场施工。
  同时,项目将全力争取发改、财政、海洋等国家部委的实质支持,统筹协调琼海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单位,规划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博物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将国家南海博物馆打造成为中国南海门户的地标式建筑。

  博物馆内有啥亮点?

  国家南海博物馆效果图。

  观海长廊

  观海长廊是国家南海博物馆内较为重要的部分,其天花部分采用透明设计,嵌装在天花上的定制灯具,与其网状结构融为一体;可调角的投光用以产生整体照明,它的金属网状物用作遮挡并防止产生眩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生理肌表面灯光按三沙七连屿地貌排布,昭示南海主权。

  学术报告厅

  现代建筑美学风格为主,充分结合报告厅的声学效果要求,采用中国福船的船舱龙骨结构元素构建空间几何体声学板块简约大气。

  贵宾接待室

  中国文化风情结合现代建筑美学风格,端庄、大气、厚重。可采用表现南海历史、海南民族文化等不同的作品,分别装点不同的贵宾接待室。

  室外景观有啥特色?

  国家南海博物馆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与现代园林景观形式的完美融合,红树林、椰子树、海边栈道无一不彰显海南特色。

  国家南海博物馆效果图。

  绿荫广场

  绿荫广场连接交通与视线,让入口台阶、广场、城市道路与滨海绿道紧密相连。

  国家南海博物馆效果图。

  滨海花田

  滨海花田配合淡水湿地的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可休憩的空间场所。

  国家南海博物馆效果图。

  红林海韵

  红林海韵作为国家南海博物馆室外园林的特色景观,修复并充分利用了现有绿植及生态环境,打造湿地栈道和亲水平台,让人宛在水中央。

  国家南海博物馆效果图。

  环礁岛影

  独特的绿色空间尽显岛屿概念,樟树与雨树形成特殊的景观视线,环礁岛影就是国家南海博物馆园林内的岛礁。

  广东省银行发行的琼崖流通券。

  馆内都有哪些珍宝?
  七万余件藏品首次入藏

  9月14日上午,“南海之约” 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多位藏家捐赠的7万余件藏品正式入藏国家南海博物馆。
  首批捐赠的7万余件藏品中包含陶瓷器、金属器等多个类别。这其中有不少藏品,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等都得到相关文物专家的肯定。
  国家南海博物馆筹建办自今年起就根据展陈大纲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征集工作并非易事,而收藏家们的大力支持,让这间建在潭门的国家级博物馆迎来了它的首批珍宝。
  海南花梨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扬此次为国家南海博物馆捐赠了“龙被”和一批明代铜锭。“希望通过展品充分展现出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展示海南在历史上作的贡献,让子孙后代都能通过国家南海博物馆了解南海、了解海南岛。”他说。

  龙被。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奥林匹克花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川建捐赠了南海出水陶瓷残片标本6万余件。
  除了个人捐赠外,还有5家单位捐赠或意向捐赠1000多件藏品。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口航标处捐赠航标文物实物25件,包括浮标、灯塔建设相关资料等。

  捐赠文物中陶瓷器成主角

  “不少藏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入藏仪式上,国家南海博物馆专家组成员、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书记兼副主任张威用“震撼”形容自己的感受。
  “有人说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丝瓷之路,因为陶瓷器是当时的主要贸易产品之一,南海海域的出水瓷器是这批捐赠文物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正契合着海上丝路的主题。国家南海博物馆的建立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瓷器以及中国的文化是如何被传播到海外的。”
  他特意提到了魏希望捐赠的一块陶瓷碎片。陶瓷碎片在南海海域出水文物中再常见不过,可这片不大的青花瓷碎片“信息量十足”,有力佐证了古代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通商往来的历史。这片陶瓷碎片上绘有精美的鸳鸯图案,但更为重要的是上面4个“波斯为记”青花字。

  印有“波斯为记”的青花瓷残片。魏希望 供图

  据专家透露,以前也见到过一些写着商人姓名等字样的陶瓷碎片,但在目前的发现中,这是全国唯一一片带“波斯为记”的陶瓷碎片。而碎片本身又属于“元青花”,元青花瓷属出水瓷中的珍贵品种,其数量比宋瓷还少。这片碎片是魏希望1999年时在潭门的一堆陶瓷残片里淘出来的。

  多件藏品富有本土地域特色

  在省博物馆的库房中,记者见到了此次入藏捐赠文物中几样颇具代表性的藏品。如果说瓷器体现着海洋特色,那么黎族织锦“双狮戏球麒麟纹龙被”等不少珍贵的藏品则更代表着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虽然已有些褪色,但依旧不影响这件“双狮戏球麒麟纹龙被”的精美与大气。这件织于明末清初的黎族织锦作品上面织有正面龙以及“双狮戏球”“双凤朝阳”等图样。这件龙被是张志扬在十几年前收藏的。
  “海南这么多黎锦中,正面龙图案很少见,到现在我也只见过3件”,省博物馆文物征集部主任王辉山说,黎族自己并没有“龙”这个元素,所以这件龙被应该是“政府订制”,准备用来进贡皇帝的贡品,而正面龙的图案也往往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用到。“时间早、品相好加之正面龙图案让这件龙被十分珍贵。”王辉山说。这样一幅龙被织锦作品,也足以说明当时远居海岛的黎族居民与内陆的紧密联系。
  收藏家蔡于良此次捐赠了一座铸造于明末清初年间的“春夏秋冬铭龙纹钮铜钟”。此钟四面分别有“春”“夏”“秋”“冬”铭文,是蔡于良当年在文昌收得。“我们请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的专家们来鉴定,钟顶部的钟钮近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习惯用的款式,这个钟最初应该是华侨在这些国家铸造,然后带回国内。”王辉山说。

  春夏秋冬铭龙纹钮铜钟。

  同样由蔡于良捐的、出水于南海海域的明代铜制火铳,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海上丝路的风云莫测。在蔡于良所捐赠的藏品中,还有一本由溥杰(末代皇帝溥仪弟弟)编制的《南海奇观》。据王辉山介绍,图集虽不算古旧,但里面不少图片十分珍贵。类似这样的有关南海的珍贵历史资料在这一批入藏藏品中还有许多。
  此外,还有两把魏希望捐赠的黄花梨木铲,这两把木铲分别由两块完整的海南黄花梨制作而成,铲柄和铲头之间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铲头被铁包裹。黄花梨铲是黎族的传统生产工具,那时候金属在黎族地区仍不多见。

  魏希望捐赠的清中期黄花梨木铲。

  “它们大约是在清朝中期制造,是我从海南的黎族聚居地昌江和东方淘来的。”魏希望说:“海南自古就有着‘耕海’的说法,我们把这两把木铲捐出去,也有着‘耕海’的意味在其中。”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菱口碗。

  海洋生物标本。

  船舵、船锚、缆绳、浮标。

  元青花八棱执壶。魏希望 供图

  (原题为《世界瞩目!国家南海博物馆预计明年初开馆 7万多件宝贝亮瞎眼!》)

来源:澎湃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6-26 08:36 , Processed in 0.0421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