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8-26 15:21 编辑
2016年08月26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曲阳路街道新机制打破条线壁垒,越来越多居民尝到甜头
中午时分,从安徽来上海务工的陈兴才来到曲阳路街道运三居委会办暂住证,负责的干部正好出去吃午饭了,不过,他没有“白跑一趟”。另一位居委干部为他办得妥妥的:“请填写这张申请表,再提供你的身份证复印件、备案通知书即可。”
办事效率的提升,得益于虹口曲阳路街道去年9月起推行的居委工作“全岗通”新机制。“全岗通”要求居委干部突破条线壁垒,具备全方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一岗多能、全岗都通”或是“精通本岗、知晓它岗”,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让前来办事的居民“一趟头”就把问题全解决。
全岗通让居民办事不“卡壳”
居委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条线众多也给居民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曲阳路街道曾在全市率先提出并实践居委工作“三全工作法”,即“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又先后探索了轮岗制、一岗多能等,在此基础上,“全岗通”应运而生。
密二居委会主任赵伟说:“‘全岗通’是对居民需求的有力回应。比如,孕妇来办联系单、外来务工人员来办居住证,涉及多个条线,以往若有人缺阵,事情就得‘卡壳’,现在大家都能顶上了。”尽管不可能立即实现“人人样样通”,但在曲阳,居委干部“全岗通”成效已初步显现,越来越多居民尝到了甜头。
最近,居委干部们刚刚拿到街道编制的三本厚厚的“一册通”标准化教材,包括《服务指南》《自治艺术》和《案例汇编》,分别从居民区工作内容、方法、实务等角度,帮助基层干部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让居委干部有章可循,大大增强了底气。
曲阳路街道办事处调研员陆伯龙说,“全岗通”特别强调居委干部接地气。在居委会的干部可以全面为居民服务,不在居委会的干部也有更多时间走家串户,深入了解民情,提高自治水平。
基层干部“磨刀不误砍柴工”
“全岗通”之后,居委干部会不会更忙碌了?
运二居民区书记方国华笑言:“一开始压力肯定大,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技能的提升,最终提升的是效率。”
在此过程中,曲阳路街道尝试建立六项制度,帮助提升居委干部的能力:培训制、例会制、走访制、带教制、结对制和轮岗制。比如,“带教制”由街道分批次对各居委会干部“跟班带教”,帮助他们熟悉工作标准、操作流程;“结对制”,即不同条线的居委会干部,通过滚动轮换式“两两结对”,相互既当“老师”又做“学生”;“轮岗制”,则通过在居委会各条线间岗位轮换、轮岗接待等,帮助全面掌握各工作领域要点。
“80后”居委干部沈洁,之前在多个条线锻炼过,如今已成长为居委会主任。在她看来,“全岗通”对很多善于学习的年轻干部来说,不仅上手更快、知识更全面,而且不受条线限制,有了更大更公平的才华展示平台。
同样是“80后”的黄莺,不久前刚参加了曲阳路街道“全岗通”业务技能擂台赛,取得了第三名。她对比赛中的案例抢答题印象深刻。“居民不在家,家里进了水怎么办?征得居民同意,强行进居民家门时,不仅要请民警到场、请具有资质的开锁匠来开锁,还要手机拍照留存,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少。这样的实战案例对我们年轻人特别有用。”
目前曲阳路街道正在构建一支符合“全岗通”要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176名居委干部中,已有相当一部分“70后”、“80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回归传统“走百家门串百家巷”
“全岗通”后的又一个变化,是居委会办公室的人变少了,仅两三个人在的情况,逐渐成为常态,其他的居委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去走访居民,更主动、更跨前一步,为居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在东体居民区,居委会主任季蓉和居委会干部小丁走访到居民阎阿姨家时,发现阎阿姨正在家中掉眼泪。一问才知,她想给瘫痪在床的老伴办张老年卡,却由于相关部门需要照片,老伴无法出门拍照而为难。两位居委干部听闻,马上请来志愿者为老先生上门拍照,想方设法为阎阿姨解决难题。
居委干部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后,还可以更好地让居民了解社区事务,引导他们参与社区自治,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密二居委会主任赵伟认为,年轻居委干部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处理居民投诉和纠纷的能力。这就需要更多时间回归老传统“走百家门串百家巷”,“全岗通”提供了这一契机。
陆伯龙认为,健全标准化机制非常重要。结合“全岗通”工作,街道打造了“i曲阳”手机APP软件,在手机端与一点通、网格化等平台集成互通,实现了“信息实时上传、事件快速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确保条块有效联动。
街道也将“全岗通”相关考核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奖金及职级晋升挂钩,确保“见得到人,叫得动人,办得成事”的干部能够得益。今后,“全岗通”还将作为曲阳路街道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