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德班”培训人员向学员讲解幼儿护理知识。 还记得7年前的“男德班”吗?它又来了。 9月15日,长期从事性别研究的专家方刚发布了一则招募“男德班”带领者的文章。文章中,他将“男德班”的培训目标定义为:倡导性别平等,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反对性别暴力,挑战不平等的性别机制,培养男性做全参与型的伴侣、父亲。 作为全国妇联权益部、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多个国内外组织长期合作的男性参与专家,方刚早在2015年10月就推出过一期“男德班”,不过当时仅有两位男士报名,而且很快也在舆论的“群嘲”中草草了事。 7年之后,重出江湖的“男德班”会得到公众的什么反应,它又能教给男性什么? 七年之间 一般认为,女性属于弱势群体,男性是性别不平等机制的既得利益者,在性别平等运动中,男性需要做出改变。而另一方面,传统观念要求男人必须阳刚、性格坚强、有泪不轻弹、事业成功等,这些都会成为男性的“包袱”。 方刚说,他希望通过“男德班”的理念倡导,让男性意识到传统观念对自己的压迫以及给伴侣和孩子带来的伤害。“只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男性才能真正参与到性别平等中来。” 带着这样的目的,第一期“男德班”在2015年10月开启。但它没有赶上一个好时机——彼时,倡导“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女德班”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这类“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甚至在温州市还出现“未成年人女德班”,在舆论的一片讨伐声中,温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多部门介入,被责令停班,关闭培训点。 为了和上述“女德班”撇清关系,方刚在当时的招生启事里明确提出,“女德班”因为强调传统的性别分工与性别角色,受到普遍诟病;而“男德班”则是颠覆传统性别意识,培养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 即使是这样努力澄清,也收效甚微。方刚在微博上吆喝了两个多月,只有两人报名参加。 不过,对比“女德班”招致一边倒的批评,“男德班”也得到一些网友的肯定。支持的人认为,“男德班”倡导的理念,会让男人摆脱刻板印象,避免对男人的压制和伤害。 方刚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坦言,“男德班”的叫法其实并不准确,而他之所以还是用了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也曾想过“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这样的名称,但最后还是认为这些名词不接地气,只有“男德班”听起来简单、好记、好传播,会吸引读者点开阅读,从而报名。 方刚创立的“男德班”在7年后重出江湖。 不过,“男德班”的称号依然让一些人无法接受,有人在社交媒体留言:“一看这名字就恶心”“这是封建糟粕”…… 这些留言让方刚感到有点委屈,也促使他开始思考,是否需要换个其他名称,既能吸引人,又能让人感到舒服。 但不管怎么样,方刚强调“男德班”的实质是“男性参与”,这个概念在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首次被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得到强化并写入《北京宣言》。它明确呼吁“鼓励男子充分参加所有致力于平等的行动”。 所谓“全参与”,指的是倡导男女平等地分担家庭与社会责任,呼吁男性参与家务、照料孩子。 对于引起的争议,方刚早有预期:“在国内,这个事情本身就是新鲜事,肯定会有挑战性,我没有期待一片叫好。”这一次尝试也让他和团队更加了解推动男性参与的困难。“我没觉得是失败,我个人觉得还是挺成功的,虽然活动本身参与的人较少,但是社会影响力是比较大的,我们向社会传达了男性参与、性别平等、反对暴力等概念,算是一次成功的倡导。” 7年过去了,方刚认为大众的性别观念已经有所提升,他也经常看到很多网络文章强调父亲的角色、男性参与、男性改变。加上过去7年里,一直有网友在方刚的社交媒体上留言,询问“什么时候再办‘男德班’”,这让他觉得重启的时机成熟了。 不过,这一次方刚要对原有的模式进行一次改变。上次他直接招员授课,而这次方刚只负责培训“带领者”,而“带领者”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未来由他们招收普通学员。 “将招生工作下放给各地的‘带领者’,尤其是省会或一线城市,这样会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方刚说。 “男德班”培训结束,学员手持证书合影。 按照方刚的要求,作为带领者,本身要具备性别平等意识,价值观要多元化,有相关工作经验,已婚,3人成组后方可报名。带领者每年要在自己所在城市举办一期“男德班”,并撰写参与文章、制作男性参与短视频、举办直播活动,宣传男性参与理念。 带领者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明年2月开始由带领者在各地招收的学员则必须是男性。 关于男德班的收费标准,方刚说目前还没有定,“我们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属于半公益性质。但因为有材料费、场地费等成本,所以会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但不会很高。” 据悉,7年前的“男德班”原本课程一共持续6天,收费4000元,但是最终课程被缩短到了3天,费用也改到了2000元。 培训带领者 9月15日,“男德班”带领者培训班开启报名,到9月底,已收到来自北京、成都、广州、深圳、上海等14城市的17个小组报名。经过筛选,最终有深圳、上海、成都3个小组被正式确定为首批男德班(全参与型男性小组)带领者团队,其它报名的团队,多数获得了旁听培训的资格。 方刚解释说,目前只选省会和一线大城市作为开班地,主要是出于招生的考虑。“按照我们的计划,每个班招15名男性,如果在省会或一线城市都招不到15名男性,在小城市就更招不到了。” 咨询报名的男性明显比7年前那次多了很多,但真正的考验是2023年2月,那时“男德班”小组将面向社会大众招生。 10月1日,长假第一天,方刚召开第一次线上针对带领者的培训会,除了正式录取的3个小组的带领者外,还有30多人旁听了培训。 “以往项目成功与否,主要是取决于我自己的努力,但这次挑战更大了,我培训完各位,项目(男德班)只成功了50%,而剩下的50%要靠你们。我自己也很恐慌,所以我会对你们的要求很高。”方刚对与会人员说。 学员在男德培训班上体会女性怀孕的感觉。 来自深圳的莫海琛入选了这一批“带领者”。她是一位女性,之前因为学习性教育培训课程结识了方刚,她也是中国第一批赋权型性教育高级讲师。 莫海琛回忆说,当初第一次听到“男德班”这个概念,思想算是比较前卫的她也有点不解,“在中国的文化里,三从四德讲的是女人,怎么还会有男德班?不可能有男人愿意去参加这样的班吧?”她心里有很多疑问。 直到今年9月听说“男德班”要重启的消息,她放下手头的工作,找来其他两位同伴,报名参加了带领者的筛选,结果在众多的报名者中被选中。 在从事心理学和性教育工作中,她领悟到了“男德班”的精髓。“很多人理解的性别平等还是在双重标准之下,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女性获得平等的权利,而我们讲的性别平等是在同一个维度上,让男性看清自己。”莫海琛说,只要参加了这个班,肯定会有改变。 莫海琛告诉《中国慈善家》,已为自己的丈夫预留了一个名额,身边有几位女性也想介绍自己的男朋友和丈夫来参加。不过,她也坦言这个项目依然有很多困难,毕竟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普通男性本身属于支配型气质,对他们来说,报名就是挑战,因此后期的招生可能仍然会比较困难。 “在支配型男性观念里,男人应该是顶于立地的,是家庭的支柱,男人背负了很多,要赚很多的钱养家。希望我丈夫参加这个班后,会放下一些负担,轻轻松松地生活,更好地做他自己,这样对他自己对家庭成员都是好事。”莫海琛说。 上海带领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张智慧认为,“男德班”对推动性别平等是一种好的倡导,男性会反思自己的性别角色,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重新构建自己的角色。 “作为丈夫应该怎么做、作为儿子应该怎么做、作为父亲又该怎么做,社会上有一套标准,通过男德班,让男性看清自己,放下一些东西。”张智慧向身边的人宣传,鼓励他们参加男德班,告诉他们说这次学习会让男性从观念上对自己有一些突破,对自己今后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都会有帮助。 张智慧也同样担心招生问题,不过目前已有3人找他报名参加。莫海琛也收到了2人的预报名信息。 课程设计 方刚作为性与性别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在2010年创办了“白丝带热线”,随后又发起了“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号召男性参与制止针对女性的暴力,推动性别平等。 多年来,面对争议、批评甚至辱骂,方刚已经习惯了。在他看来,“男德班”最大的阻力无疑是男性的观念——很多男性缺少参与观念和性别平等精神,要撼动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文化并不容易。 “我们必须让男人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还要让男人意识到这个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也是为了你自己。男性可以从挑战支配性的男性气质中受益,可以从照顾伴侣、照顾孩子、做家务当中受益,那是男性作为一个人的全面的成长。”方刚说。 男性“怀孕”体验女性生活。 虽然“男德班”引起的争议仍在继续,但其所倡导的理念,已出现在政府的文件中。 近日,海南省印发的《海南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提出,倡导和支持男女共担家务,缩小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 实际上,这并非是第一次出现“倡导和支持男女共担家务”的政府文件,早在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部关于妇女发展的专门规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就提出了这一倡议,具体目标包括“提倡建立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其中就提到“提倡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和抚育子女。利用多种形式,向父母传播正确教育子女的知识与经验”。 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部长杨军日曾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推动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的提案》,他在调研中了解到,家务劳动严重集中于女性,女职工在参与社会劳动的同时,照顾子女、辅导孩子学习、日常打扫做饭等各项家庭无偿劳动时长均明显高于男职工。 这些问题,正是“男德班”希望解决的问题。 “男德班”的报名只有两个条件:一是性别认同是“男性”,二是18周岁以上。课程设置围绕性别平等,这是“男德班”的核心。在家庭中表现是关爱伴侣、带孩子、做家务。在公领域的表现就是反对性骚扰、促进职场的非歧视等等性别平等的努力。 7年前的“男德班”上,具体授课内容有“认识并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艺术”“做职场女性的工作好伙伴”“和谐的、让伴侣满意的性生活”等。 上述内容主要来自方刚编写的培训手册。这个手册约有10万字,共20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国际主流经验。 根据课程设计,学员通过做游戏来认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每个人分别说出5个分别描写男人和女人的成语,这个相对比较容易;再说5个既写男人又写女人的成语,就变得困难了;又比如每个人讲述自己从父亲那里接受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受到过来自父亲的伤害,肉体暴力或精神暴力;大家一起把消极方面写到纸条上,撕碎,踩到脚下…… 这次会不会还采用这样的形式上课,方刚说还没想好,他需要和各地带领者一起研讨后决定,“不过课程内容都差不多,可能会有一些微调”。 方刚介绍说,小组目前计划20次团体活动,涉及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反思、性别平等理念的培育、父职角色、伴侣沟通训练、家务态度与能力训练、和谐的性爱、拒绝家庭暴力、孕产妇呵护、父亲参与婴幼儿护理技术、正面管教、职场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暴力的意识和能力等。 他笃定地认为,男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男人必须要改变。在他的构想里,未来10年,“男德班”要到推广到全国。 作者:温如军 中国慈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