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93|回复: 0

这些建筑和道路,是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符号”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8-5 18: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8-5 18:59 编辑

上海观察 作者:吴桐 2016-08-04


这些桥、路和房屋,构成了上海的肌理。


日前,市民文化节发起的“乡土文化符号”评选中,由市民和专家推选出来的上海16个区的160个代表上海的“文化符号”中,有超过60%都与建筑和道路相关,其余的40%包括民俗、非遗、食物等。那些被上海人珍视的砖瓦木石,如同上海的肌理,而其中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更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基因和记忆。


5000年前的泥


这些被选出来的“文化符号”中,有的是古代遗址,比如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以及金山区的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后者地下有二层堆积,上层属于西汉时代,下层属于春秋战国时代。当然,要说榜上更遥远的“符号”,还有松泽古文化遗址和广富林古文化遗址。


据考证,青浦区的崧泽地区,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了。所以,崧泽人是上海人最早的祖先。淞泽古文化遗址反映了长江下游距今6000年到5300年的文化面貌,被称为“上海之源”。而位于松江的广富林,据考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是上古时期东吴东部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乃至两汉以前,被称为“上海之根”。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说,从时间上来说淞泽文化更早一点,但广富林文化延续时间更长,挖掘更充分。它们曾在距今5000年左右同时存在过,都可称作上海文化的根源。

顾伟强作品《广富林印象》


如今,在这一片5000年前的文明化作的泥土上,建起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广富林遗址公园,目前已部分对外开放,古代文明依托现代建筑的驱壳重见天日。70后顾伟强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他喜欢拍广富林,“只要天气好就会到广富林来”。他拍出来的《广富林印象》,获得2015年获得索尼SWPA世界摄影奖中国赛区专项冠军。如素描一般,美而沉静,让人萌发无限遥想。


700年前的桥

枫泾古镇,《人家尽枕河》金颂军 摄


枫泾古镇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唤醒的是一个曾经的江南。吴越交汇之处密布的水网、纵横的河道,和粉墙黛瓦的的风韵,让人怀念。“三步两座桥”,52座桥里最古老的那座致和桥,在距今700多年前的元代就存在了。700年来,桥上人来人往,从不间断。


上榜的古镇新场位于浦东新区,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是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是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在这1.48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拥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68座古仪门,2000米长的老街,1200米长的明清石驳岸,4条“井”字形河道,20余座古石桥。河道两侧古居民绵延铺展,街巷密集,呈现着千年以来典型的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水乡古镇文化教育历来发达,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枫泾历史上分别在宋、明、清出过有历史记载的名人就有639人。


“文化符号”榜单上还少不了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的江南名园古猗园和差不多同一时期建造的豫园。两座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如今一个在郊区、一个在闹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流连。


100年前的路


人们常说,要看两千年的文明到西安,看五百年的文明到北京,看一百年的文明就去上海。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林荫道旁一栋栋年代久远的房屋,记录着一段段上海往事。

内史第侧角全景


浦东选出的十大“乡土文化符号”之一“内史第”位于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是一座清代建筑风格浓郁的江南民宅,它的传奇在于曾居住于此的人。1878年,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就出生于此。1809年,内史第迎来了两位特殊“租客”:宋耀如与倪桂珍。他们在此相继生下宋庆龄以及宋美龄、宋子文等。另外,当年尚在襁褓中的胡适在父亲任职台湾后,也曾随母亲来到自家开的川沙胡万和茶庄,住进了离茶庄很近的内史第,从而在这里留下了成长的足迹。今天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宋氏家族做礼拜的“福音堂”、黄炎培出生的房间、胡适家族的胡万和茶庄,还有中国交响乐之父黄自曾用过的钢琴。

衡山路-复兴路名人故居街区,陈果夫旧居


除了建筑,同样被上海人所珍视的还有许多道路。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商街”的“南京路”,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承袭了时尚高雅、欧陆风情的淮海中路,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徐汇区的武康路,住过巴金、黄兴等文化名人。在这些“梧桐树后的老房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各种代表的建筑风格,成为近代上海一个特色鲜明的“片断”。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名人故居街区、思南路、长宁区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U”字型的新华路“外国弄堂”等处座落着法国式、英国式、德国式、西班牙式等风格各异的成片花园洋房别墅,旧上海的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曾纷纷寓居于此。还有虹口区多伦路,本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街短且窄、路曲且幽,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丁玲、柔石等等诸多文化名人曾在这里战斗和呐喊,他们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


除了老房子、老街区,也有不少新地标被各区评选为上海“文化符号”。比如徐汇区上海交响乐团新厅、长宁区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还有古朴风韵与现代气质相融合的嘉定图书馆等。这些新的建筑和空间,来往着新的人、承载着新的文化、续写着新的故事。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17:37 , Processed in 0.0571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