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凡是在屋檐下,都不能吸烟。现在这样的规定落到了自己头上,确实还需要时间消化消化。
今年31岁的陈杰,大学开始抽烟,到现在,已是一个超过十年的“老烟枪”了。
和大多数男孩一样,起初陈杰只是图个新鲜,打着看书提神的借口,就和朋友们踏上了一天大半包的“烟民”道路。如今,对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他而言,加班可谓家常便饭,他将吸烟视为繁忙的工作中休息调整:“生理上其实没多大瘾,又不是吸毒……但做一件事做到难处,或者一项工作做完,总喜欢来一根,喘口气。就像一壶水烧开了要往外冒气一样。”
“抽烟像是把身边的空气,都换成了自己喜欢的味道。而不抽烟的时候,感觉身边的空气都平淡无味,甚至让人烦躁。”
盼严禁之余给出路
27日提交市人大一审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草案)》,在原条例规定部分室内公共场所禁烟的基础上,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含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这意味着,机场、火车站、旅馆、餐馆中的室内吸烟室、吸烟区,可能都将取消了。
陈杰有几个曾在英国留学的朋友提到过,在英国,凡是在屋檐下,都不能吸烟。“当时听他们介绍,我觉得还蛮好的,毕竟控烟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现在这样的规定落到了自己头上,确实还需要时间消化消化。比如在餐馆,我喜欢吃完抽一根下下食,似乎烟才是一顿饭的最后一道菜。这习惯看来得改改了。”
尽管需要一段适应期,但陈杰还是希望,条例当中提到的“室内工作场所、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室内乘客等候区域,有条件的可以在相邻露天区域设立吸烟点”,不要成为一纸空文。“机场、车站那么大,安排一个吸烟区域应该是有条件的。后面旅途那么长,万一再碰上航班延误,大家都是又烦躁又疲劳,这时候没有地方吸两口,就真的太难熬了。”
“政策是好政策,但也要给我们吸烟者一条出路。”
控烟需要法规约束,更需自觉
在陈杰看来,吸烟其实和吃油炸食品、通宵熬夜一样,只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说爱好。但不同的是,吸烟会产生二手烟,影响他人的健康。
“虽然自己也吸烟,但对这个规定,我十分理解。”对于控烟条例修正案,陈杰表示支持,“吸烟确实不应当影响到其他人。”冬天里,闻到自己毛衣上的烟味,陈杰都会觉得很难闻,“我们天天抽烟的人都觉得这气味恶心,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不难注意到,尽管包括机场、餐馆在内的许多公共场所,均设置了吸烟室,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很难在物理上做到绝对的隔离,你走近就能感觉到,虽然大门紧闭,外面烟味还是很浓。餐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的划分就更像是形同虚设了,烟雾和气味扩散开来很容易。由此看来,取消吸烟区和吸烟室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而吸烟室内,少有排气扇能将弥漫屋内的烟迅速排尽,“烟雾缭绕”的吸烟室,也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在虹桥火车站吸烟室门口,陈杰就曾不止一次注意到倚靠在墙边吸烟的旅客。
“我在餐馆里,哪怕是在餐厅的可吸烟区,吸烟之前都要问一问旁边桌子的人,不然总觉得不太礼貌。但确实有一些烟民,不会顾及它人的感受,新规对他们是一种约束。”
“北京去年也实施了控烟令,但我去北京出差的时候,还是发现有不少人会躲在卫生间隔间里抽烟,这个怎么管?”在陈杰看来,想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无烟的室内环境,除了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也要唤醒每个人的自觉意识与公德心。
“其实新规刚出台,不适应也正常,习惯就好了。”在陈杰看来,少抽一点,也并不是不可以,也并没有那么难。
去年家里有了宝宝后,父母和爱人也给陈杰下了一张“控烟条例”——以前吸烟还能在阳台上看看风景的陈杰,如今只能蹲在楼道里“过把瘾”了。吸完还得在外面溜达一圈,避免把身上沾染了烟味带回家里。
“老婆备孕时,我也戒了一阵。不吸烟又不会疼又不会死,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毕竟是为了每个人的健康着想。”
“稍等,我去阳台上抽根烟……去阳台上抽烟还是允许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