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3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运动成了孩子的休闲标配,体育类培训班火爆
■记者 张鹏
“哪里可以约到羽毛球场和教练?”“今天下午四点有没有小学的娃一起小区篮球场见?”……“双减”后的首个寒假,不少家长群讨论的“画风”与往年大不一样,从原本的语数外哪里补课好,变成了体育场馆和教练哪里找、约球去不去。而各个体育运动培训班的火爆更是出人意料,不少运动培训班报名人数翻番。
如果说家长从原本只关注学习成绩到把孩子推出家门去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实现了家庭教育理念上的“第一个转弯”,那么,让孩子养成运动爱好,甚至将运动变成一种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健康生活习惯,却不能止步于报名参加体育培训班。
寒假体育类培训班报名全靠“秒杀”
距离寒假还有两个月时,小敏就给读小学的女儿报名参加游泳班、羽毛球班、攀岩运动班,“这些运动项目太火爆了,报名全都要靠‘秒杀’。”小敏说。
体育运动在这个寒假成为学生“标配”,连不少健身房的青少年体适能私教班、篮球培训班、游泳馆,这个寒假报名的孩子较之往年都至少翻了一倍。
相关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发布以来,艺术类和体育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甚至还有“羽毛球托班”等运动类托班,上下午各有一节运动项目训练课,孩子每天高强度的运动时间超过3个小时。
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透露的一份近视率“成绩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双减”后,学生“动”得越来越多的效果:今年,上海学生的近视率首次下降,“要知道,此前几年,上海学生近视率逐年攀升。只有作业量减少了,户外活动增加了,近视率才会真正下降”。
青少年运动的“科学含量”并不低
家长对运动越来越重视,推高的不仅是参加体育培训班的孩子数量,还有体育类课程和场馆的价格。羽毛球一对一每小时500元、游泳课一小时500元……有家长一口气买了三年的课时。“让孩子动起来就行!”这是不少家长的心理。殊不知,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科学含量”并不低。
按照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的观点,10岁以下的儿童,学习不少体育项目都很可能是“白学”,家长给孩子报名篮球、羽毛球专项运动培训班,很可能收获很小。这是因为,7岁以下的儿童只适合通过运动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如操控性、平衡性等;7-10岁的孩子才能通过体育游戏,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有初浅的概念;只有到了11岁以上,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才成熟到能够理解运动中的技术和战术,这时候接触各类专业运动项目才合适。
孩子适合怎样的运动项目,因人而异。有些青少年“操控性技能”基础较好,可以选择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有些孩子“平衡协调能力”更强,那么他们可能在体操、健美操等运动项目上如鱼得水。
让孩子爱上运动,家长的陪伴比培训班更重要
“我还没见过不爱运动的孩子!”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特级校长徐阿根说,标准化的运动场地、曾经获得过冠军的教练固然不错,但让孩子爱上运动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可不仅仅是为他们多报体育培训班就可以心愿达成的。
70、80后家长们都是在家门口的池塘边、草地上学会了游泳和踢足球、打篮球,00后的孩子想要学点运动技能,为什么一定要去培训班?汪晓赞说,这是因为70、80后的成长过程中,“运动伙伴”是他们爱上运动的重要因素。“那时候大家写好作业都和小伙伴一起玩,运动起来自然不寂寞、充满乐趣。”汪晓赞说,这也提醒家长,更应该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即便自己工作繁忙,也要为孩子营造有运动伙伴的氛围。而且,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喜好以及孩子本身的运动基础能力如何。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