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唐国良 日期:2021-06-15
■唐国良
浙东根据地是当年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1941年5月至9月,浦东900抗日将士根据党中央精神,分七批南渡浙东,参与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南渡后的浦东将士,以鲜血和生命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屡建功勋。2021年是南渡浙东80周年,对浦东、浙东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于1941年2月1日发出电令,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出新的安排,指明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区、江南根据地、苏鲁地区,并要求开辟好沪杭甬三角地带战略基地。
4月30日,中共中央致电刘少奇、陈毅、饶漱石,进一步指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建,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建,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强调“关于浙东方面,及沪杭甬三角地区……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并称“此区大有发展前途”。
按照党中央的精神,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认真制定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实施方案。历史的重任,首先落到了在抗日斗争中壮大起来的淞沪游击队。
当时,要渡过杭州湾到浙东三北(镇海北、慈溪北、余姚北)地区,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部队没有渡船,也没有熟悉海上航行的人;另一方面,出没于海上的所谓“忠义救国军”、海匪以及日军的巡逻艇,随时都在警戒和拦截。
好在有一批爱国商贸界人士,一批民族危亡时能挺身而出的群众。其中,贡献最大的要数南汇小洼港的爱国商贸人士黄矮弟。
黄矮弟,又名黄关根、黄阿弟,头脑活络,性格豪爽。1927年,他买了艘高艄船(船尾高翘的商船),走上了海上经商之路,常年往返于浦东、浙东之间。
由于善于经营,黄矮弟的生意越做越大,先后置办了八艘船,还组建了一支有30多人的船队。黄矮弟发达之际,还慷慨兴学、济困扶危,创办盐行、茶馆、学校,并与地下党建立了联系。当时,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就设在他开的茶馆之中。
为确保南渡指战员的安全,黄矮弟建议大家装扮成船队船员。1941年5月10日,在天擦黑的时候,南渡指战员经过整装后,来到小洼港东滩,登上了黄矮弟的高艄船,船后还备了一面日本膏药旗,以便应付日军巡逻艇时使用。
船过杭州湾时,遇到两批伪军巡逻艇,还碰见一艘海匪船,但都顺利过关。最后,姜文光、朱人侠等50余人作为先遣队,首批登陆成功。6月16日,蔡群帆、林有璋率136人到达了浙东慈溪四灶浦。部队踏上滩头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长期受到敌军骚扰之苦的当地群众,逐渐与部队建立起深厚感情。
第一批、第二批南渡先遣队站稳脚跟并首战告捷后,后面五批部队陆续南渡。在此期间,基本上都是用黄矮弟的高艄船。1942年,谭启龙等干部从浦东南渡浙东,也是乘坐黄矮弟的高艄船。因此,他的高艄船被誉为“南渡浙东第一船”。
1944年11月,党中央公开宣布,我党在敌后有两支抗日武装:一支为“东江纵队”,一支是“浙东纵队”。
(作者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史学会名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