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1-05-28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此时,上海接管的粮食只够全市半个月的消费,煤只够1周的消费,私营纱厂的存棉约264000担,仅能维持1个月的生产,其他各种生产原料和消费资料,存底亦很枯薄。
上海解放第二天,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布《关于使用人民币及限期禁用伪金圆券的规定》,并按每10万元金圆券折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进行收兑,收兑期至6月5日。其间共收兑金圆券359789亿元余。5月30日,恢复市场交易,当时银圆每元折合人民币650元,黄金每两为4万元左右,米每石4200元,20支纱每件132000元,白细布每匹7700元。
上海刚解放时,全国战局正在发展,人心不稳,以上海为中心的投机势力用黄金、银圆和外币对抗人民币的流通,并掀起了金银外币的涨风。5月27日至6月9日,上海物价在13天中上涨2.7倍。6月10日,市人民政府查封了“证券大楼”,逮捕、惩处了一批金银投机操纵者,公布《华东金银和外币管理办法》,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和私自买卖,或以金银外币计价。人民银行开始挂牌收兑金银外币。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的币值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从6月14日起,银行举办折实储蓄存款。
此后,上海及周边地区遭受严重水灾,粮食供应紧张,上海市场物价经两周左右的稳定后,又掀起了第二次涨风。7月,上海军管会贸易处决定,从8月起对汽油实行统购统销。此外,还规定对国有企业、机关、部队在沪采购物资实行统一组织,由国营专业公司调集物资统一供应。7月下旬起,物价涨势趋缓。
但由于杭州、济南、汉口等城市物价普遍上涨,使上海物价处于盆地状态。10月5日,上海物价又开始了第三次涨风。11月起,粮价猛涨,至11月25日止,上海物价比10月上旬上涨326%,其中棉纱涨3.8倍,米涨3.3倍。11月比上月涨132.7%,为上海解放后物价涨幅的最高点。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当局飞机突然轰炸上海,发电厂被严重破坏,大批工厂停工,又值春节将至,投机商抢购囤积,引起物价波动,上海物价开始出现第四次涨风。2月11日,纱布价格上涨30%以上。
在四次涨风被制伏后,从中央到上海采取了战略性的经济决策和集权型的管理体制。1950年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批发物价应根据中贸部决定》,上海等大城市的批发物价应由中央贸易部随时电告。3月3日,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摘编自《上海价格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