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9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秦东颖
下午4时放学后,徐汇区第一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乒乓球房就热闹起来,参加训练的小朋友陆续聚到这里,在教练的指导下从基本功学起。该校乒乓球教研组组长尹玉伟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二孩家庭的“大宝二宝”一起被家长送来打球,他们这里最特别的是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谢家三姐弟”。
爸爸的“私心”
9岁的大姐谢知睿、8岁的二姐谢知宸、5岁的弟弟谢知恒,三个萌娃可以组成一支混合乒乓球队。
说起三个萌娃如何与乒乓结缘的,那还得从他们的父亲谢国群说起。谢国群出生在台湾彰化,从小就有一个“乒乓梦”。1990年北京举行亚运会,台湾青少年乒乓球队访问大陆,成为1949年之后第一个到大陆访问的台湾体育团体,团员之中就有当时14岁的谢国群。
谢国群告诉记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91年,我父亲跟我又来到上海,他很看好这里的发展,所以安排我到上海一边读书一边打球。”谢国群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完成高中教育,随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外贸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习。如今,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
谢国群已经取得大陆的居民身份证,成为新上海人。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一项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是谢国群的初衷。至于选择乒乓球,他笑称是作为爸爸的“私心”,“这样我跟孩子们就有共同语言了。确实,他们打了乒乓球后,视力也有了改善。”
孩子的决心
尹玉伟至今记得谢家几个孩子初来时的样子。“他们都是4岁左右开始练球。谢知宸小时候最好玩,人比球台高不了多少,整天叼着奶瓶打球。谢知恒刚来时也是叼着奶瓶,现在戒了。”
谢家的三个孩子性格迥异,谢国群帮他们选择打法时特别“有心”——谢知睿是生胶的特殊打法、谢知宸是打削球、谢知恒是两面反胶。“这是跟教练沟通后决定的,希望他们有不同的打法。”
选择不同的打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谢国群一语道破天机,“通过打法来互补孩子的性格。大女儿个子矮小、性格内向,选择像伊藤美诚的生胶打法,讲究速度快,希望她能冲出来。二女儿性格着急,通过打削球磨磨她的性子,希望她更耐心。小儿子的打法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选择,像马龙等很多国手都是这种打法。”
乒乓球让三姐弟有了共同的语言,彼此互相赶超,良性竞争。两个女孩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她们的目标是打败爸爸,只是这个目标还需要过几年才能实现。
教练的苦心
孩子初打球都会觉得好玩,一旦进入日复一日的训练,可就不好玩了。
目前在徐汇区一少体训练的孩子近60个,尹玉伟带了20多个。2000年,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的尹玉伟来到徐汇区一少体担任乒乓球教练。父母是乒乓球专业出身,尹玉伟也从小打乒乓球,虽没有打上国家队,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基层教练,让他一直与乒乓球为伴。他看到不少有天赋、球感好的孩子,最后因为学训矛盾放弃了专业道路,很是痛心。但作为基层教练,尹玉伟和他的同事们无怨无悔坚守岗位。
尹玉伟告诉记者,“相比前几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体育锻炼还是比较重视的。从我们这里的青训来看,参与的人数增加了,最下面的盘子越来越大。这样,可选择的面也更广,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好苗子的概率更高。”
在徐汇区一少体本部有8张球台,再加上田林体育俱乐部6张球台,训练条件相对艰苦,但球员们的成绩在全市乒乓球比赛中能跻身前三名,这跟教练水平过硬不无关系。谢国群也是从圈内了解到徐汇区一少体的教练专业认真,才把三个孩子送来,“如果他们有走专业之路的机会,我肯定会支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