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75|回复: 0

端午的忧伤与欢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369

名博

发表于 2016-6-9 13: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粽子,龙舟,餐桌和水面上的这两道风景,在每年端午的这一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粽子的忧伤和龙舟的狂欢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端午。
  这忧伤与狂欢,传说都与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有关联,他就是战国时代的楚大夫屈原。那一年的这一日,屈原带着满满的爱,也带着许多的愤懑与不甘,走入了江中,江水带走了他,也带走了他的理想。司马迁在不朽的《史记》里专门为他作传,对他的评价至为深情:“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因为这几句话,屈原成为不朽的存在。
  其实端午的悲情色彩,并不始自屈原。先秦时代,人们就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有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田文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父亲田婴不准将他养大,以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古时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节候入暑,事实上也是恶疠病疫多发之时,所以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用于驱邪辟邪。古人在这一日铸铜镜造带钩,也都有辟邪的用意,虽然只是方士们的主意,但社会大体是认可的,也寄托了一种平安的希冀。
  古中国多数节日的形成,都是从时令出发,体现着观照自我身心的人文情怀。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并不只是为了记忆的方便,在这样的日子设定节日,至少有两层意义:一为张扬高洁与率性的人性,二为舒展慎终追远的情怀。
  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几款约定的吃食,而且都包含有恒定的意义,端午的粽子便是最有说道的特色食品。
  粽之名,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说是“以芦叶裹米也”,写作糉。粽的得名,并不能确考,倒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角黍”,以形状和原料命名,显得更贴切。角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说用菰叶裹黍米或糯米煮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食之,“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将这款节令食品又附上一点神秘的理解。
  粽子作为端午之专食,在古时已是花样别出。如唐代有一种百索粽子,见《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子。”何谓百索,不甚明了,或指各色缠绕粽体的绳索。又有九子粽等,见《岁时杂记》:“端午粽子,名目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英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九子粽在唐代已经是御宴之物,传唐玄宗一首写端午的诗,就提到过它,诗句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江西德安曾出土过保存较好的南宋粽子,形状与今天的标准粽子一样。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其中有这样几句,“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写尽了端午的韵致。
  粽子在端午节也是馈赠佳品。清代河北一些地区,端午男女姻家互馈粽子,称为“追节”;湖南一些地区,互馈粽子,又称为“探节”。我们小时候,家里包好的粽子就不单是自己家人吃,精致好吃的主要是送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别人自然也会回赠。这种礼数,让端午有了朴素的笑容,脱掉了忧伤的外衣。
  当然最初的粽子,可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原始烹饪方式,用草叶包裹食料烹烤至热,或可称之为“苞苴”之法。现代有些土著民族仍有以蕉叶裹食进行烧烤烹煮的例子。我们并不能确定粽子的出现与屈原有关,也不能相信屈原生前享用过这美食。用植物叶片包裹食物后用火蒸熟,这办法多半是前陶器时代的发明。虽然如此,粽子却随着岁月的积淀,在美味中演绎出悲情来,而且我们也愿意让这动情的故事继续传递下去。
  龙舟竞渡将端午化作一个狂欢的节日。对五月五竞渡的起源,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又据《曹娥碑》说与伍子胥有关,或引《越地传》说与越王勾践操武有关。这说明至迟在南朝之时,长江中游地域已将它标示出屈原的符号。唐人白居易、刘禹锡及李群玉,都在以“竞渡”为题的诗作中提到屈原。白居易则在诗中明确提到竞渡与屈原相关:“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1976 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钺,上面铸有竞渡图案,应当表现的是军竞操武。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铜鼓上,也有舟船竞渡图像,船体长狭,首尾起翘,桨手奋力划桨,船头有首领指挥。其他地点也发现带有这类竞渡图像的汉代文物,可以肯定南人竞渡在汉代已是风尚,这一定是汉以前传下的更古老的风尚。
  将粽子和龙舟竞渡连在一起,形成与祭奠屈原相关的风俗,可能是在晋代以后。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提到一种五花丝粽,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怜之,至此日便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又说“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与《荆楚岁时记》对读,可知南朝时端午食粽与龙舟竞渡,都与屈原关联在一起了,端午因屈原而忧伤,也因屈原而狂欢,先是在民间形成风俗,再加之朝中倡导,遂成传统,获得越来越广地域的认同。
  到了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梳理了屈原和龙舟的故事,述及屈原所受种种排斥与迫害,屈原不忍见宗室国体之绝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又说“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冯梦龙整理的这个故事,无疑是对粽子与竞渡这两个端午标签的进一步强化。
  粽子,饺子,汤圆,月饼,当美食打上情感标签,它们就又多了一种特别的味道。观灯,竞渡,踏青,登高,当人们置身外面的世界,就会深切感受到自然怀抱的温情。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宽阔的包容性和坚韧的生命力,在年复一年的云淡风轻间完成了与自然的对话,实现了文化的延续。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9日 08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10:35 , Processed in 0.0326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