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42|回复: 0

智囊王新奎①|析往事:38年来上海发展究竟有无逻辑可循(三)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6-6 15: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市向哪里扩容,一直是上海的心病,解放后至少考虑过三个方案。我们这批年轻人,从80年代就开始自发研究浦东开发了。


高渊:浦东开发的课题,当时你们座谈的时候有过涉及吗?


王新奎:这件事情比较曲折,因为上海城市如何扩容一直是个心病。孙中山的时候就有一个东方大港计划。解放后考虑过三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北上”,到杨浦江湾一带;第二个方案叫“西进”,往黄浦江上游发展,后来有了闵行开发区;还有一个就是“东扩”,到浦东去。当初最不看好的是“东扩”,因为有黄浦江横在面前。


汪道涵一直很关心浦东开发的问题,支持我们这批年轻人,成立了一个浦东研究室。我们在上海市社科院的一个小办公室里,查阅国内外资料,经常邀请一些人一起讨论。浦东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就是那时候形成的,包括外高桥、金桥、张江、陆家嘴这四大区域分工定位等。


那时候上海想尽办法找出路,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国家大的方针没变,80年代还是希望上海做贡献,改革开放的重点放在深圳。当时中央对上海的要求是,要为全国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但我们没有停歇,始终在思索上海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


高渊:80年代的上海,一边在想办法找出路,一边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动手做事。你认为当时主要做了哪几件事?


王新奎:我觉得大的事情做了这么几件。第一件大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做地上,还要做地下。高架路是上海在全国率先建造的,后来全国到处都建,包括一些不需要高架的中小城市也要建一段,觉得这样看上去像现代化城市。那时候,上海沿着中山环路启动建设内环线,籍内环线的建设,把中山环路给打通了。地下那一块,就是把污水和雨水管道分开,叫“合流污水工程”,所以后来造新房只要往管子上一接就行,污水和雨水就通过不同的管道排出去了,为此投了很多钱。


第二件大事是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拓展城市空间。大家越来越明白,实际上只有“东扩”才有发展空间。当然,最初的设想是把浦东建成上海市中心人口的疏散区。


高渊:除了参与这些课题研究,80年代那几年你还做些什么?


王新奎:1982年到外贸学院工作以后,我的研究重点转向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方面。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取消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外贸统制制。这项改革难度非常大,先后经历了外贸承包经营制,取消补贴、自负盈亏,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实行外汇分成制,工贸结合、专业外贸公司综合商社化等改革阶段。这些改革阶段我都有很深的参与。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参与了兰生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当时这项改革在全国外贸公司改革中是一面旗帜,影响很大。


有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很值得一提。那就是我们几个在高校工作的国际贸易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在我们研究生时代的导师的引导和支持下,首先在上海发起了一场关于“贸易比较利益论”的学术大讨论。在80年代,我们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拾遗补缺、互通有无”,主张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利益论”简直是大逆不道。通过这场大讨论,“比较利益论”终于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对其后的外贸体制改革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发展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90年代初提出“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不少人说,“三二一”以后吃什么?


高渊:进入90年代以后,邓小平把上海作为手上最后一张王牌打了出去,浦东开发开放由此展开。可以说,上海是从那时候真正走到改革开放前沿的。你对当时哪些事记忆犹新?


王新奎:在我90年代参与的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中,确实有好几件事值得回忆。第一件大事就是关于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的研究,当时叫“迈向21世纪的上海”。这个方案后来得到中央批准,还出了一本书。它的核心就是提出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一龙头,三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一龙头”是指上海要成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龙头,“三中心”就是要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当时还没有提出来,那是后来朱镕基当总理以后,上海去申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时加上去的。



当时提出“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不少人说,“三二一”以后吃什么?我们当初也是糊里糊涂的,记得读了一本书《各国经济增长》,作者库兹涅茨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书中谈到了产业发展的“三二一”的规律,是参照美国100多年的统计资料做出来的。我们这些青年学者,没有什么思想束缚,我们从上海在改革遇到的困难分析,上海应该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后来整个90年代,一直到现在,上海都是按照这个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走的。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6-26 07:11 , Processed in 0.0325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