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57|回复: 0

官员能不能太“低调”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3
发表于 2016-5-24 08: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05月24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徐敏

人民日报23日刊文《一味低调非良策》,文中写道:“同一个地区,有的市县好故事常有,好声音不断,新闻舆论工作积极稳健、有声有色,让人感觉朝气蓬勃; 有的市县则沉闷无声,让人觉得暮气沉沉,记者去采访,也是能不说就不说。为何不发声?答曰:领导有交代,‘低调,一般不宣传’。”


“低调”本意是指为人处事谦虚谨慎、不事张扬,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多为褒扬之意。然而,许多事情往往过犹不及。有的领导干部把低调奉为官场生存第一守则,不肯面对媒体和公众,不愿发声。这样的“低调”,真的好吗?


官员性格风格各异,为人处事有的高调,有的低调,这很正常。况且,官员也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希望自己低调做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低调”为官也应有个度。


有些“低调”让人匪夷所思。某县一位副县长,兼该县下辖某镇的党委书记,低调到什么程度?县政府网站上没有这名副县长的任职信息;镇领导班子成员公示板上,镇长和另外11名班子成员全部在列,照片、姓名与职务都有详细表述,而镇党委书记的职位却是空白。有人戏谑,“低调”到这个地步,不像在当副县长,像是在做“地下党”了。


有些“低调”被视作一种“护身符”。比如,有的官员,表面上一言不发,背地里追求“低调的奢华”,爱面子、讲排场,喜欢出入私人会所,暗中大肆敛财。怎奈,再怎么低调,再怎么躲避镜头和公众,违法违纪行为也总有被曝光的那天。


更多的“低调”现象是:一些官员能不面对媒体,就不面对,能避开镜头就避开。之所以这样,或是因为觉得升迁无望,没必要高调;或是因为觉得目前的岗位只是过渡,不需要发声;或是认为低调的人更容易得到同僚认同,仕途更畅通; 或是因为实在谈不出啥新思路新做法;也可能是曾经被媒体误读过,对媒体有些成见……


而官员的“低调”,很可能传染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会想,“领导都那么低调,我们若显得高调就不合适了吧”。因此大家都躲避着媒体和公众,使方方面面的工作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当然,诸如此类的过分“低调”,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媒体一曝光,你越低调,结果就越“高调”。


对普通人而言,只要不妨碍他人,爱多低调就可以有多低调。但是,官员不是普通人,他们行使着公权力,与公共利益、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官员个人可以“为人低调”,但一旦换上职务身份,该开口时不开口、不该低调时偏低调,那就是越了“边界”。比如,该办的事不愿办,该说的话不敢说,影响改革创新发展整体推进;缺乏干劲、闯劲,做事畏首畏尾;真正敢于担当的干部反而被视作“另类”;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稀少,形成隔阂;更严重的,还可能使党的威信和战斗力被削弱。


官员若是“低调”惯了,一旦出现不得不面对媒体和公众的情况,可能就不知如何应对了。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其中对突发事件后的信息公开提出新要求。《意见》明确,遇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政府部门一把手要当“第一新闻发言人”,如此“高调”,确系职责所在;而再要低调,那便是失职甚至渎职了。


低调,并非追求“隐身”。对官员来说,“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定位。做人低调,坚守一份发自内心的朴实,时时处处注重修身自律;做事高调,则体现在工作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上,体现在与媒体和公众积极互动、坦诚交流之中。这样的“高调”,有助于构建干事创业的良性生态。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2-20 09:15 , Processed in 0.0366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