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2|回复: 0

唯有温情方益寿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0-5-1 1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04-25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丁汀

摄影/日升

      □丁汀

      人到了七老八十,“三观”固化,外求尊严,内求安稳,一般较难接受外界超过其人生记忆和经验的“教诲”,尤其是老年文化人,更注重外界对其已有丰富经历、学识专业的尊重程度。如何寻找与社区老年文化人沟通的共同语言,营造融洽的对话氛围,是我主编了一份社区杂志后始终在探索中的“重大课题”。结论是:唯有温情方益寿(这里的益寿是双向的)。

      办刊一年多来,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社区作者,尤其是老年作者,首先要考量的是文章质量以及是否符合杂志用稿标准。从自身的写作体会出发,老年文化人写作一般已不大计较稿费多少,能达到多少知名度。他们注重的是人生的“夕阳”价值,更多的精神愉悦和实在的心理诉求:防止老年痴呆症。一旦满足了他们这些心理诉求,并形成良性循环,自然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生活境界。

      面对一大群“老宝贝”级的社区文化人,始终本着真诚的尊重意识与之展开对话、沟通、拜访十分重要,同时,通过接触,营造温情、和睦的社区文化氛围,本就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创办刊物的初心宗旨。作为一个社区级文化载体的操作人,我必须要具备“承上启下”传递文化温馨的实际操作能力。

      令我陡然有了“抢救”社区文化资源意识的是杂志初创时一次组稿的经历:同住一个小区的有好几位市社科院的顶级专家,经瞿世镜老先生热情介绍,一位张姓老专家的信息进入了我的视线,居委会书记也积极帮着联系。不巧的是,张老先生身体有恙,那就等他康复吧。孰料,半个月后待我再询问时,得到的却是张老先生已离世的噩耗……

      扼腕叹息之余,心怀“抢救意识”的我便主动加快了发掘社区文化老人资源的节奏。古美地区16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居民从老城区迁来,其中不乏各界精英。文化艺术、教师教授、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各层级人才的信息随着编辑部工作的展开,纷纷犹如春荷出水般地浮出水面。一旦发现有新作投稿,我便及时收阅并主动与之沟通,以打消老年作者碍于自尊心,嘴不问心却悬的焦虑心理。

      随着刊物的传播,时常有不约而来编辑部的社区老年作者,他们无非就是想来看一看,聊一聊,顺便带来自己的作品。于是,我给编辑部立下规矩:凡来客必施以茶礼,赢得不少老年作者的欢愉。鉴于此,原本可以不坐班的我,就几乎天天坐班,省得“不速之客”吃闭门羹。

      社区作者的年龄一般在60~80岁之间,大部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颇有写作功底,但部分作者不会敲键做电子文档,于是,我就请其所在的居委会帮助打印、发稿,消解了这部分作者“落伍”的心理障碍。他们心情舒畅了,写稿更欢了。新上海人作者也不少,退休后来子女家“隔代亲”带孩子共同生活,由于初来乍到没有社交人脉,情绪很郁闷,写了文章也不知往哪里发。自从看到杂志后,便如“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来商谈选题,闲聊经历不亦乐乎。为此,杂志社很快建立起了一支由20多位社区作者组成的队伍,且出手不凡,好几位还成了特约作者。一年后,编辑部也由初创时的“愁稿”变为现在的“愁版”了。

      一个有温度的社区文化平台,激活了老年作者的悠长文思,振奋了他们的生活信心,拓宽了文化视野,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有了奔头。部分新上海人作者直言不讳地表示,写写弄弄有了新平台,自己开心,子女也安心了,这样的幸福生活,怎能不延年益寿?

      其实,当老年作者重新找到体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时,其身心健康也进入了良性循环,精神世界便有了依托。此所谓养生先养心是也。珍惜社区“老宝贝”作者的最实际的举动,便是温情呵护他们“精神世界”的养生。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7:44 , Processed in 0.0598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