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5-5 09:20 编辑
2016年05月05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图为生活中爱好丰富的梅葆玖
韩浩月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儿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后,诸多媒体包括央视新闻的报道,都对他使用了“京剧大师”的称谓。而在生前,梅葆玖曾数次拒绝这个叫法。“请不要叫我大师。我更不要做什么大师,我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中国真正的大师并不多”。京剧谭门传人谭元寿,也曾说过:“如果我是(大师),那我父亲应该怎么称呼?”躲避“大师”名头,成为这些京剧名家之后不约而同的态度。
京剧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大热演出剧种。但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剧门类,人们想要听到京剧、看到京剧的现场,还不是什么难事。在重大节目的晚会上,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在一些剧场的演出单片上,只要用心寻找,还能看得到京剧名家们的身影,并在他们的唱腔中穿越时空,回到京剧的辉煌时代。
曾看到一段梅葆玖晚年的演出,他唱《大唐贵妃》的选段《梨花颂》,舞台上两列庞大的伴唱队伍,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伺候身边,台下一水儿的戏剧圈名人,观众群中更是时不时爆发出掌声……在这样的情境下,梅葆玖没有受到一丝干扰,他用细小的动作语言,传递出想要挣脱两位主持人“保护”的信息;他清亮、婉约、饱满的声音,没法让人相信出自一位耄耋老人口中……尽管梅葆玖否认大师身份,但他在演出时的“范儿”,真是艺惊四座。
梅兰芳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不甚知道的,大概通过陈凯歌导演拍摄的电影《梅兰芳》也能略有了解。梅先生傲骨清奇、出类拔萃,他的作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他的为人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熟悉中国历史以及京剧发展的人也不会不知道,京剧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在很多时候,京剧是浊世的一个独立存在,京剧本身亦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以及试图达到净化人们心灵的功用。然而,在一些历史节点上,因为京剧的独树一格,作品本身以及演出者都会身不由己,被复杂的社会以及政治漩涡牵扯,对此,陈凯歌在代表作《霸王别姬》里有过表现,段小楼与程蝶衣的悲剧故事,是200年京剧历史的缩影。
因此,评价梅兰芳,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都是不具备说服力的。现在,当唯一继承他事业的儿子去世的时候,想要客观地评价梅葆玖,依然离不开他所生存的这个时代:巨星去世,名伶陨落,观众减少……梅葆玖们或是京剧在传统媒体发达时代最后的绽放,京剧表演摄人心魄之美少了堪称经典的呈现者,京剧艺术的血脉传承堪虞,京剧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文品格,也许会渐渐地变得遥远,成为传说的一部分,被后人用于偶然在茶余饭后聊那么几句。
浏览诸多关于梅葆玖的报道、专访,文字与影像,让他的形象、气质、人生与生活态度、价值观等等,渐渐地聚积在一起。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梅葆玖是具有俗世情怀的,他懂得一名传统戏剧人的为人之道,以及作为一位京剧艺术家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之道。他知道怎样维护艺术尊严,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应对。在诸多的故事里,旅美华裔影人卢燕讲述的一个经历,令人记忆深刻。卢燕当年赴美求学之时,梅葆玖在她上船时,往她手中掖了一个小包,卢燕在船行后打开一看,原来是5美元,这是梅葆玖仅有的美元,在那个时代,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仅仅是这一个细节,就可以让人展开许多联想,关于乱世,关于情谊,也关于家道传承……都仿佛是这个时代缺乏的东西。
梅葆玖的邻居,记录了他80岁高龄时他骑自行车出门的情景,一位老太太认出了他,便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梅葆玖的回答是奇妙的,既满足了人们对京剧的俗常认识,也用最通俗的语言,对京剧进行了自嘲式的解读。
也有人刻画了一位公子哥儿式的梅葆玖,出门开一部进口豪车,香港朋友的私人飞机,他开半个小时还嫌不过瘾,表示有机会要试一试开波音747,他的爱犬是纯种欧洲贵族狗,吃的蛋糕也须是上海“红宝石”牌的……他还和《天天向上》 之类的十余个综艺节目有过各种各样的联系。看了这样的描述,感觉梅葆玖不像梅葆玖了,反而有点儿王思聪的意思。可,这不正是最真实的生活吗?如果碰巧您是一位京剧迷,会不会觉得,梅葆玖先生是不是就该这样,在舞台上享受腕儿的待遇,在舞台下,有着这样的生活?这是俗世所能给予一位艺术家的最好待遇,眼下不是许多明星正在享受着的吗?
现在可以说,梅葆玖的大师称号,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是他自称的。或许有人借着他离去愤愤地说,梅葆玖走了,京剧真的是完了。但说归说,那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上的语言而已。事实上,京剧还有那么多的继承人在努力着,也依然有人在城市剧场执着地过他们的戏瘾。京剧依然会在重大的节日或者重要的场合,被人们不时地关注。这让人欣慰,但除了欣慰之外,似乎总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