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回复: 0

连载54《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四)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0-4-5 16: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寿义   老知青家园   2019-07-12


      往事107  

      我还是在蚕场的时候认识老杨的。


      一天食堂做肉包子,中午时分我们怕僧多粥少,都争先恐后地涌到食堂排队等开饭,见当地职工老杨打宿舍门前过,我们都和他打招呼:“杨师傅,开饭了!今天吃包子!”


      杨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赶趟!”


      当时蚕场除了知青就俩当地人,一个是队长,另一个就是老杨。


      晚上队长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开会学习的时候管老杨叫“杨技术员”,他说得比较快,有点口齿不清,我一直听成是“杨技员”。但我们知青当面都管老杨叫杨师傅,私底下有时候也叫他老杨。


      真的忘了老杨大号叫啥,四十来岁,憨厚淳朴,老实巴交的样子。老杨的一条腿有点跛,但跛得不厉害,冷不丁一瞅还真看不大出来。


      我一直很纳闷:像老杨这岁数当地一般都快叫“老杨头”了,至少也得叫个“大老杨”。很奇怪的是老杨例外。到我们离开农场的时候,十年过去了,老杨也没熬上“老杨头”,还是叫老杨。


      老杨没成家,但也不是单过。老杨的家就在分场家属区,和他的嫂子杨大嫂住在一起。


      由此推理,老杨他有个哥。老杨的哥是个病秧子,早几年就撒手归西了,抛下杨大嫂和仨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杨大嫂精精瘦瘦的,泼辣能干。但一个妇道人家,“锅台转”,在北大荒没了掌柜的,天塌下来了,还要拉扯仨孩子,想哭都找不到坟头。


      一个是没成家的小叔子,挣着一份工资,一个是寡妇,两好合(东北话念 ga,第一声)一好,兴许还有一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就这么的,他们就在一口锅里搅大马勺了。


      老杨名不正言不顺,仨孩子依然管老杨叫“我老叔”。


      这种情况在北大荒好象不少见。我知道我们分场至少还有一对,不过那一对和老杨、杨大嫂略有区别:弟弟先走了,哥哥没结过婚,大伯子和弟媳妇成了一家。我听说像老杨和杨大嫂的这种情况在北大荒好象是叫“叔接嫂”:叔叔接纳了嫂子。不知道这几个字是不是这样写、这样理解?但大伯子和弟媳妇的那一对,我实在没听说过、想不起来、也不知道北大荒是怎样表达的,叫“叔接嫂”肯定说不过去。


      老杨也算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他肩上的担子不轻。就我们看到的,老杨对这个家庭尽心尽责。一定是分场有老娘儿们戳他和杨大嫂的脊梁骨,一定是老杨心苦,老杨抽烟抽得厉害,一棵接着一棵。他抽的都是“现场卷”的蛤蟆烟碎烟叶,呛人。知青给他抽烟卷,他说那玩意儿没劲,继续抽他的蛤蟆烟。老杨说的一半是实情,一半是说不出口。他心里清楚,他没有那个经济能力抽烟卷—— 还有一大家子指着他挣钱呢!


      知青吃饭上食堂,当年生活艰苦,难见荤腥,我们总是希望吃得好一些。有肉包子先来四个解解馋再说。老杨常常吃家里带来的干粮啥的,食堂有好吃的他也会买一些。就象我们告诉他食堂有肉包子,老杨嘴里说赶趟,心里可能在琢磨买还是不买、买多少,然后想办法托人捎下山去,山下还有杨大嫂和仨孩子。


      当时哈尔滨知青小韩和老杨最对撇子,小韩腿脚利索,经常充当“交通员”。


      听说后来老杨他哥留下的仨孩子对老杨和杨大嫂都不咋的,白眼狼似的,成天没个好脸子给他们看。我估摸是分场有人扯老婆舌,小孩子长大了知道“叔接嫂”抹不开?


      可怜老杨和杨大嫂早已先后离开了人世,那仨孩子也早已为人父为人母了。但愿他们现在能体会到当年老杨和杨大嫂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拉扯大是多么的不易!


      往事108  

      “划拉”,这个词在东北方言中出现的频率也挺高,在我看来,虽说不能与“干哈”相提并论、分庭抗礼,但弄个“榜眼”、“探花”的干干,应该绝对没有问题。


      “划拉”的应用范围广、内涵深,可以这么说:“划拉” —— 一切皆有可能!


      “划拉”最本色的含义就是“扫地”。鸡叫三遍,晨光熹微,“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掌柜的起炕,拿一把扫帚清扫自家小院子,洒点水,再清扫。把小院子扫得溜光水滑,拽文的说法,是“洒扫”;老百姓说话,是“划拉”。如果拿把扫帚像那么回事儿,但不认真,心不在焉,“九路军糊弄某某党”,浮皮潦草、敷衍了事,“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那就只能说是“划拉”了两下,摆摆样子而已。


      不能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难怪老外学习汉语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只能学个皮毛。如果老外学“划拉”这一课,估计就是学上十天半个月,最多也就只能明白个大概其,不一定就能准确领会,更别说正确使用了。


      在东北,都说“男人是搂钱的耙子,女人是藏钱的匣子”,小日子要过得红火,就得往自个儿家里紧“划拉”。


      “划拉”点啥呢?其实啥都“划拉”。柴禾、大豆、土豆,白菜、砖块、板子,等等—— 一切有用的东西,划拉!


      有一回,有个职工从粉坊里“划拉”了一大块粉跎子,给人撞见了,那职工毫无愧色,反而振振有词:“我不拿它回家也要坏的呀!”


      是这么个理儿!应该真心感谢这样爱场如家好职工,为场子做了一件大好事!


      “划拉”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领域,推而广之,婚姻领域也“划拉”。


      有时候听当地人咸吃萝卜淡操心,大着舌头,凑在一堆瞎白话:“哎,我说啊,谁谁谁家二小子都老大不小了,咋还不赶紧"划拉"一个呢?”“我说那谁,谁谁谁家老疙瘩处了那么老些对象,到了(liao)咋还没成了呢?大差不差的"划拉"一个得了呗。”


      毕竟是农村,一般都是男的“划拉”女的,记忆中好像没听说过有女的“划拉”男的的。


      现如今,如果哪天媒介上没有出现某地某部门又揪出一个(或一窝)巨贪的报道,那真可以算“新闻”了。与这些动辄鲸吞国家数千万、数个亿的巨贪相比,几十年前农场部分职工小不溜的“划拉”一点柴禾、大豆、土豆,白菜、砖块、板子、粉跎子,等等,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


      东北人说话中大量的使用“划拉”,说的人出口成章,听的人心领神会。甚至达到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那样的生动,那样的幽默,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忍俊不禁。


(未完待续)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7 17:47 , Processed in 0.0421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