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来源:快乐老人报
日前,我国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第一批志愿者已接种疫苗,正在度过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期。他们是怎样进入这个与新冠病毒作战的特殊战场的?目前的状态又如何呢?(摘编自《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界面新闻)
志愿者进入另一个“战场”
3月16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临床试验共招募志愿者108人,分为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疫苗组,每组36人,要求为18-60周岁之间的健康成人,无新冠肺炎病史或感染史等,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的常住居民优先。
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上的公开信息显示,重组新冠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主办单位为军事科学院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究目的为“评价18至60周岁健康成人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种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疫苗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这样解释它的原理: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个我们需要的载体病毒,并注入人体产生免疫。
报名人员需要确认、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中提醒,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过敏等风险。之后,报名人员还需经过筛选和体检,符合要求的才可以接种疫苗,并在接种后的14天进行集中隔离观察。而在注射疫苗后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多次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体内是否产生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截至3月25日,志愿者群里已有98名成员,108名勇士即将全部到齐。
有人瞒着父母参加试验
志愿者以自己的方式,和科研人员一道,进入和新冠病毒作战的战场。高校教师大白(化名)是志愿者之一。3月20日12时许,大白接种了疫苗。对于可能的风险,大白已经有了充分了解。他感慨,年轻时,无畏是因为无知。年纪渐长后,他更欣赏那些明明“有知”却依然无畏的人。“这段时间来湖北、武汉的医护人员,他们最清楚病毒的风险,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来了。”大白说,“现在他们的任务完成,该我们站出来和病毒做斗争了。”
临床试验志愿者们都自认是普通人,大白说,大家都是发自内心地想为抗击疫情再做点什么。包括大白在内,他们之中,好多人之前都在武汉做志愿者。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任超,当过两年义务兵,是武汉大学保卫处一名职工。36岁的他,也于3月20日接种了疫苗。被问到“怕吗”时,他跟朋友说:“都是成年人了,要脑中有科学,心中有道义。”任超将报名的事告诉母亲,母亲一开始不同意。他把道理摆了一通,母亲同意了。周廉卜是中等剂量组的志愿者。刚开始,女朋友反对他报名。周廉卜阅读了很多论文,得出的结论是:从科学上来讲,疫苗的风险是可控的。他用这个结论说服了女朋友。倒是父母,一点都没反对。这令周廉卜挺惊讶,因为他是独生子。
周廉卜的编号为055。他听到其他一些试验志愿者的情况:两个大一女生,刚刚19岁,就瞒着父母参加了试验,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据任超所知,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为57岁,最小的19岁。
一些志愿者出现轻微反应
任超接种疫苗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其他志愿者,像武汉一渔具店店主陈凯等,在接种完疫苗的第二天,出现了头晕、部分肌肉酸痛、体温上升、食欲不振等情况。陈凯介绍,与他同批接种疫苗的志愿者大多有些轻微反应,“科研组专家向每个人询问交流了情况,让我们不用担心”。果然,当天晚饭后,陈凯感觉身体状况好转,很快便一切如常。
作为首位参与新冠疫苗试验的女性,靳官萍在报纸上分享了她的经历:“从3月17日开始,我过上了好多人梦想的生活——饭来张口,而且一日三餐顿顿不重样。有鸡鸭鱼肉,有热干面、包子、花卷和米饭,还有莲藕排骨汤、山药排骨汤、老鸡汤。”“80后”靳官萍是湖北秭归人,在武汉工作、生活了十余年。3月16日,没和家人商量,靳官萍就报名参加试验,进入低剂量组。注射疫苗是在3月17日凌晨。隔离房间不算小,大家各自独居。当晚,首批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志愿者有4人,靳官萍是唯一的女生,编号004。除了接种处微红发痒外,靳官萍没有感到任何不适。除了“一日三餐不重样地吃吃吃”,隔离观察期间,志愿者要进行多次血液样本采集。解除隔离后,还要定期体检。
试验志愿者微信群里,每天都很活跃。除了聊天,有人还特意带来吉他,每天弹弹解闷。也有人忙工作。周廉卜是老师,带了笔记本电脑,在隔离期间给学生上网课。从朋友圈里得知靳官萍成为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的消息后,弟弟给她发来几个字:“咱家的女英雄。”108名勇士即将全部到齐,而靳官萍等人的隔离期已进入倒计时。他们期待着最终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