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5|回复: 0

连载33《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三)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0-3-11 11: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寿义   老知青家园   2019-07-10


      往事65  

      分场有个豆腐坊,就在兽医室、饲料房、井房、粉坊(自东向西排列)的那一栋房子。它和粉坊是“一处地方、两块牌子”:做粉条的时候叫“粉坊”,做豆腐的时候就叫“豆腐坊”。


      我曾经做过粉条,但没做过豆腐。不过没吃过猪肉,猪跑还是看见过的。


      我看做豆腐和做粉条很相象。做豆腐无非就是浸豆子、磨豆子、过包(把豆腐渣过滤干净)、煮豆浆(必须保证把豆浆煮开了)、点卤、压豆腐,那么一套。


      都说人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其实在分场做豆腐不算苦,为啥?做豆腐的苦,只在于“磨豆腐”,其它都小小不言的根本挂不上号。而分场的“磨豆腐”,是电动的,马达一开,磨子转得欢,你只管望磨眼里添豆子就是了,不是找一头瞎眼驴来转磨磨,更不是靠人工费筋拔力的“磨”。和下大地比较起来,在“豆腐坊”没有日晒雨淋,要不然怎么会还有人哭着喊着要往豆腐坊里钻呢,所以我觉得在分场做豆腐真的不算苦。


      北大荒的豆腐洁白(一种本色的白),细腻,特有的香!怎么吃也吃不够!只要食堂有豆腐炒肉片,先来两份吃起来再说!我觉得,这是当时最好吃的美味。


      当地干部经常念叨:解放前,连大地主也不能天天吃豆腐,也只是逢年过节才来那么一小块。照此说来,知青的伙食水平不算低。万分庆幸的是没把我们的成份和大地主等量齐观,要不然的话,一下子多出了几百号“大地主”,“大院”里指定将人满为患。


      豆腐坊还能做干豆腐(上海称之为“百叶”),知青吃的很少,基本上都卖给家属了。


      冬天我们那里最冷能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室外就是天然大冰箱。把豆腐放在外面冻上,那是真正的“速冻”,立马就成了“冻豆腐”,石头蛋似的。冻豆腐化开后切成块,做成菜非常像南方的“烤夫”,中间都是气孔。


      “酸菜冻豆腐”,是东北的一道名菜,想起它就食指大动。不怕大家伙笑话,我现在敲键的时候就紧抿着嘴—— 生怕“哈拉子”一不小心流下来掉在键盘上。


      返城以后,由于我孤陋寡闻,去过的地方也比较少,我觉得再也没有吃过比咱东北豆腐更好吃的豆腐!


      往事66  

      黑龙江的“猪肉炖粉条”遐迩闻名,曾经在黑土地上待过的知青对此念念不忘,即使是是南方人,现在对它也是耳熟能详。


      下乡时,虽没养过猪,但天天看见猪可分场乱跑;不仅吃过猪肉炖粉条,而且,我还是制作粉条最后一道工序—— “倒粉”的高手。


      我曾经在分场的粉坊干过一段时间。


      黑龙江的粉条有韧劲、爽滑,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源于它是用北大荒土豆制成的。


      北大荒的土豆个大,通常一只都有半斤左右,一只八九两的不稀罕。秋天在地里“起”土豆,常常能发现“土豆王”。北大荒的土豆淀粉含量高,扔两个在灶坑里,等焐熟了,剥去皮,咬一口,用东北话说,“可面了”,还抗饿。


      记得收获土豆的季节,常有沈阳的卡车过来买土豆做种。“橘生于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是普遍真理,但也有例外:生于“北方”的北大荒土豆个儿大,到了“南方”沈阳,马上水土不服,马上退化,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后来退化成只有乒乓球、甚至鸽子蛋大小,所以,沈阳不得不年年派车到黑龙江来买土豆,要不然你说咋整?


      制作粉条的原料就是土豆,经过粉碎、打浆、做“粉坨子”等工序,等“粉坨子”攒够一定数量,就可以做粉条了。


      做粉条的大致程序是:


      1、有几个人“揣面”:在一口大锅里,把粉坨子掰碎了,加温水,调成面团状,好几双洗净胳膊、手的人围着锅一起“揣”,不断加粉坨子、不断加温水,“揣”到后来,不断用手指在“面团”的表面扒拉一下,看看“揣”到位了没有,面团“醒”了没有;如果没有,还得“揣”;


      2、烧一大锅滚开滚开的水,水保持在咕嘟咕嘟沸腾的状态;


      3、有一个人坐在锅台的小凳子上,面临大锅,他的任务是端着一个漏勺“拍粉”(漏勺的一头有绳子吊在房梁上,可借力):“揣”好的“面团”不断有人加到漏勺里,他不断地使劲拍“面团”,“面团”就像面条一样不间断地“漏”到沸腾的大锅里。


      这个人的位置非常非常危险,万一拍着拍着犯迷糊不小心掉进锅里去,那绝对是瞎子闹眼没治了,必死无疑,因为下面是一大锅沸腾的开水;


      4、有一个人拿着很长的“木筷”——把经过沸腾开水烫熟的、已经成型的粉条“挑”到地下一口大锅里;


      5、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倒粉”。


      地下的一口大锅,是从隔壁井房刚打上来的水,起先是拔凉拔凉的,伸不进手去;随着粉条不断地从沸腾的大锅里挑下来,水温不断增高,渐渐地变烫,又伸不进手去了。因此,还有一个人隔一会儿就要舀出热水、倒进凉水。


      “倒粉”,就是把不绝如缕从大锅里挑出来的粉条迅速整理成一挂一挂的马上晾出去。这需要一丁点天赋、一丁点悟性、一丁点麻利,还要加上一丁点韧劲。我相信,我适合干下大地、放马、烧个茶、递个水等这些粗活,对此还真有点天赋。在向农工学习了要领后,队长指定由我“倒粉”。我一上手,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倒出来的粉条,一挂一挂就像是用尺子量过的一样,长短一致、排列均匀,整齐划一,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可,仿佛我就是为“倒粉”而生的,就连教我上手的农工也不得不叹服,没见过“倒粉”倒得这么好的。


      “倒粉”一倒就是一天,罗锅着腰,腰都折了,直不起来,很累人。但晚上,我们会把“粉耗子”—— 像耗子尾巴那么长的粉条,挂不上架了 —— 归拢在一起,当地职工会整来一点肉,做“猪肉炖粉条”。


      忘却了一天的劳累,吃着香味诱人的猪肉炖粉条,粉坊里终于传出难得的笑声,也算是黄连树下唱歌—— 苦中作乐吧。


(未完待续)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2-4 03:04 , Processed in 0.0472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