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7|回复: 0

连载28《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二)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0-3-4 15: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寿义   老知青家园   2019-07-05


      往事55  搭车

      黑龙江地广人稀。我所在的农场,南北长约 60 公里,东西宽约 30 公里,最南面与最北面,竟然有 4 度的温差!在这近 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十几个分场,知青鼎盛时期,有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下乡青年近 1 万名。


      我们农场场部距火车站 20里地,算是近的;我们分场距场部 8 里地,也是近的。分场与分场之间,少则十几里地,多则几十里地。


      如果要外出办事,交通是大问题;虽不能说“难于上青天”,但也确实够喝一壶的。


      在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牛车、马车、“蹦蹦车”和“解放”。


      牛车最稳健,但也最慢。“老牛破车”,主要就是说它的慢,如果有急事儿,万万不能搭牛车,你急老牛不会急,它总是迈着四方步,急中风碰到慢郎中,岂不急煞人了也么哥?东北还有另外一句俗话:“坐老牛车上老丈人家”,那是“四大自在”之一。可见不着急的时候,牛车还是可以搭一下的。


      农场的马车是四套车,一匹驾辕,三匹拉套,比苏联伏尔加冰河上跑的三套车还气派。有细心的车老板子还会给马儿梳个小辩子,挂上一串响铃,长鞭儿一甩,马儿撒着欢儿跑,又轻快又威风。能搭上顺路的马车十分不错了。


      分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蹦蹦车”,当地人又称“小蹦蹦”。牵引“蹦蹦车”的是 28 马力的拖拉机,四轮。前两个轮子小,拐弯抹角方便;后两个轮子很大。“蹦蹦车”,顾名思义,在于它颠簸非常厉害,空车时搭乘,能把人的五脏六腑颠出来,而且,危险性也很大。


      如果要到场部或到火车站办事,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解放”了,但分场没有“解放”,只有到公路上去拦顺风车。

      我觉得,知青,特别是上海知青,要拦到“解放”,一个字:难!


      春、秋、冬三季,上海知青都是一身的草绿棉袄棉裤,乍一看像军人,但没有领章帽徽,和尚不象和尚,道士不象道士。司机远远地就看得明明白白的,从你身边经过时,加大油门呼啸而过!


      就算是夏季,诚如余秋雨所说,“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


      当地人拦车容易。我们想和当地人一起走,“借一点光”,当地人往往会以种种借口与上海知青拉开距离。我们在公路上往往会边走边拦,一会儿就发现,故意比我们走得慢一些的当地人很快搭上了“解放”,在车上向我们招手呢!


      有时我们选择在公路上坡或拐弯处等车,趁“解放”速度稍慢时翻身上车,恶劣的司机居然会放电,将知青“电”下车来。被“电击”的经历,我就有过两次。


      知青拦车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拿场部到火车站来说,的确有“大客”,车资 0.20 元,哪个知青承受不起?“大客”相对又舒坦又安全,“客”车嘛;又有谁愿意为省下 0.20 元钱而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顶着刺骨的小刀子风、缩着脖子、冻得直跺脚,站在露天车厢上?!但“大客”一天就一班,僧多粥少,根本不能满足需求。空手还能步行,提溜一两件行李呢?


      至于女知青,我觉得她们遭的罪比男知青更大:实在拦不到车,男知青大不了迈动两腿,女知青的体力可能总要差一些;有时一两个女知青拦车,可能会比较容易地搭上车,怕就怕司机是“腊月生人—— 动(冻)手动(冻)脚的”。


      往事56  “嘛车?”“马车?!”


      在我下乡的劳改农场,比我们先来的是哈尔滨知青,比我们后到的是天津知青。因此,在我们农场,知青主要由上海、天津和哈尔滨三地组成。


      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


      北京人能说、善侃,仿佛人人都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内国外,天上地下,没有他不知道的;因我们农场好像没有北京知青,这里不说也罢;


      “保定的狗腿子”这句话的由来,我没有考证过,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和小学高年级时看过的一部小说《敌后武工队》有关。因为这部小说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保定一带的故事,还记得书中的汉奸、狗腿子“哈吧狗”(苟润田)、刘魁胜等都是保定人—— 所谓“狗腿子”大概由此而来的吧?因我们农场肯定没有保定知青,这里也不说了罢。


      我要特地申明,我决无冒犯保定人的企图或恶意,仅仅只是在说明这句俗话;而且“狗腿子”也是发生在上个世纪或更早,与现在无涉—— 还请如有看到本文的保定朋友海涵。谢谢!


      这里我想说说我所知道的天津知青。


      天津,又称“天津卫”。“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我觉得天津知青特别能说,“嘴”上功夫确实了得。和天津知青的能言善辩相比,上海知青显得相形见绌、笨嘴拙腮,好像连个囫囵话都说不全。我相信,即使把十个上海知青捆在一起,也不一定能说得过一个天津知青,要不然怎么会有“卫嘴子”一说呢?


      在农场,我和一个天津知青特别要好,他能说、善说,能把死人说活了,能把大天说下来,我干脆连“卫”字也省掉了,直接亲切地叫他“嘴子”。“嘴子”并不生气。


      天津知青仿佛都有文艺天分,人人都能来上几段“天津快板”、“天津时调”、“京东大鼓”、“三句半”什么的。


      天津知青喜欢说“嘛”:“嘛事儿?”“你说嘛?”“嘛玩意儿”“有嘛事儿你说!”;此外,他们也喜欢说“哏儿”。


      天津人说“嘛”,念去声(第四声);这和现在有时候我们在电视里听到的“吃嘛嘛香”广告词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吃嘛嘛香”的“嘛”,念的是阳平(第二声)—— 我以为。


      起先我们也不懂什么叫“嘛”,后来才知道“嘛”就是“什么”的意思,“嘛”等于“什么”。但当地人的反应可能要慢一点。


      一次,我到火车站附近的农场招待所门前等车。当时,农场的车到火车站办事,回农场前通常都会到招待所转一转,看看有没有哪个干部要捎带。知青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如果偶尔到火车站办事,也会到招待所门前撞撞大运,运气好,就能搭上车;运气不好,或者司机心情不佳,对不起,那几十里地只好等着你去丈量了。


      那天办完事走到招待所,看到正好有一辆“解放”停在门口,心中大喜,马上翻身上车。车上已经爬上去好些人,还有几个女知青,听她们说话,是天津人。


      汽车打着火,好像在等什么人。


      过了一会儿,来了个干部模样的,一见车上站了十来个知青,不知怎么气就不打一处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扯着脖子喊道:“下来!下来!!下来!!!”


      天津女知青央求道:“我们回场部。”


      干部说:“这车不回场部!一会儿来车回场部!”


      天津女知青失望道:

      “来嘛车?”

      干部更不高兴了:

      “来马车?怎么会是马车呢?不是马车!”


      万万没有想到,伶牙利齿的天津知青竟然也有“卡壳”的时候,漂亮姑娘竟然一下子懵了;大半车的知青僵持了一会儿,看看没戏,只好万般不情愿地、灰溜溜地下车;干部坐进驾驶室,“砰”地一声关上车门,“解放”绝尘而去。


      我们只好在招待所门口又等了半天,脖子伸长了,望眼欲穿,“解放”没有来,“蹦蹦车”没有来,“马车”终于也没有来。


      看看天色不早了,要嘛没嘛,我只好丢掉幻想,迈动两腿,走了大约三个小时,又累又饿,天快擦黑时才好不容易挪到场部。


(未完待续)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4:57 , Processed in 0.0334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