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8|回复: 0

连载6《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一)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0-2-9 15: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寿义   老知青家园   2019-07-03

      往事11地头学习会

     农场毕竟是农场,出工干活和屯子里就是不一样。


      屯子里可能是太阳晒屁股了才下炕,出工离离拉拉;知青连队一切比照军事化,哨响起床,哨响出工,嘎巴溜脆,毫不含糊。


      知青出工几乎可以用“浩浩荡荡”这个词来形容,几十号人、上百号人,“大会战”时甚至几百号人一起出动;出行的方式,就有拖拉机、蹦蹦车、解放牌大卡车,等等,那动静还小得了么?


      即使地号比较近,走着去,那也是“吹着溜(哨子)、打着旗、排着队”,如部队野营拉练一般过去的,讲究个气势、讲究个精神!


      如果农活不是特别忙,不是割麦,不是割大豆,而是夏锄,或别的什么,到了地头有时侯并不是马上干活,而是先进行地头学习,“思想先行”,一般由连长讲话,组织大家学习,有一点像工厂的“班前会”。


      回忆当时的学习内容,大概有这么一些:


      —— 和农活有关的。比如,“人糊弄地一时,地糊弄人一年”,所以,铲地要铲透,有草没草锄头一定要铲到;间苗一定要留大间小;“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大粪臭,哪有饭菜香”,撒肥一定要撒均匀,等等;


      —— 思想教育。“知识青年到了农(音:能)村,是龙你给我趴着,是虎你给我蹲着,认认真真的接受贫下中农(音:能)的再教育,大城市就不要再寻思了,老老实实地干!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革命青年嘛,要顶得住和平演变,经得起战争考验!”;


      —— 学习毛主席语录,读报。当时报纸主要还是大批判文章,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火药味儿都挺浓。


      地头学习会至少有一项好处,就是大家伙得到了休息。


      有一次到了地头,也没有马上干活,由一位场部工作组成员讲话(忘了他老大贵姓,抱歉!),他刚到我们分场不久,也许是自命不凡,也许是为了“蝎虎子掀门帘—— 露一小手”,也许是他太注重第一次“亮相”,也许是他“今儿个真高兴”,反正从一开始就听他叨叨,一国际,二国内,三本省,四农场,五本队,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癞蛤蟆磕碗碴—— 满口词(瓷)。


      北大荒的夏天也挺热,大家伙坐在地上听他扯犊子。一人一顶草帽遮着脸,没人开小会,都在抓紧时间休息、打盹。他以为大家伙都支楞着耳朵听他摆活,有效果;真以为自己口吐莲花、妙语如珠,还蹬鼻子上脸,越说越来劲了,东拉西扯,云山雾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正当他说得唾沫四溅(幸亏第一排知青有草帽遮脸,权当局部地区有小雨)、忘乎所以时,忽听得“啪”的一声脆响,随着“吁吁哦哦”的吆喝声,大家伙移开草帽一看——


      嚯,送午饭的马车远远地来了!


      往事12一次性筷子

      现在的小饭铺都时兴一次性筷子,有木质的,也有竹制的。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在农场的时候,知青就已经使用“一次性筷子”了。


      春播和秋收的时候不必说,特别是夏锄的时候,要在地里吃三顿饭。


      我们农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四十八度多,夏锄的时节正是“夏至”前后,太阳三点多就已经早早升起,晚上八点钟左右还迟迟不肯下山,日照长达十七个小时左右。


      分场的地块都很大、很远,有一块地块大家伙都不叫它地号,而叫它“西伯利亚”,可以想见它的偏远。因此,出工大多都要坐拖拉机、蹦蹦车,甚至解放牌汽车,为的是省却往来路上的时间。当时的口号是:“早晨三点半(出工),地里三顿饭,晚上回来看不见(收工)。”每天劳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农忙时劳动强度很大,但伙食改善了不少,吃馒头,连队杀了猪,能见着荤腥了。大家伙每天的三个小小期盼,就是送饭的马车或者牛车早点来,一是能填饱肚子,二是可以在地里倒头歇一会儿,特别是中午太阳最邪乎的时候,休息的时间稍长一些,当地叫“歇晌”。


      食堂会带来搪瓷盆子,这是打菜的,炒菜通常有“豆腐肉片”、“西葫芦炒肉片”等,但没有筷子。


      女同胞一般都比较细致,会带上一把勺,吃饭的家物事有了;大多数男生不会带勺,勺在宿舍摆着呢,上食堂吃饭才会带勺。下地干活带勺在身上不方便,再说也容易丢,丢了就和没带一个样,或者说还不如不带,因为还要花钱去买,所以干脆就不带了。


      没筷子难不住我们。地头除了杂草,还有灌木丛,我们撅巴撅巴小树枝,立马就变成一双“筷子”。买四个馒头,用“筷子”串在一起,就像北京糖葫芦似的。狼吞虎咽的吃完饭,“筷子”随手就“拽”了。


      可别小看这“一次性筷子”,优点多着呢:它方便,就地取材,不用一分钟就做成了;它好使,可长可短,随心所欲;它绿色,绝对没有任何添加剂;它省钱,不用花费一分钱。


      北大荒的地块大,一望无边,不是每次送饭我们正好铲地到地头,有很多时候牛马车直接送饭到地里。四周望不到边,没地方去整“一次性筷子”了,可饭得吃呀,肚子饿着呢。


      没有筷子也得吃饭!


      左手端菜盆,右手抓馒头,咬两口馒头,“喝”一口菜。起先菜是满的,很容易就“喝”到嘴里去,菜越来越少,“喝”起来就有点难了。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天下事难不倒咱知识青年!


      右手的馒头当筷子!用馒头“划拉”盆里的菜,划拉划拉,连馒头带菜,仰着脖子,汤汤水水,全都到嘴里、吃下肚了!




(未完待续)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4:33 , Processed in 0.0321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