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1|回复: 0

5G辐射比4G大?7月谣言随“蚊”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565

名博

发表于 2019-7-30 1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月谣言不止,盛夏酷暑来临,防晒、防蚊方面出现了不少误导人们的说法,此外根据热点话题,还听说5G辐射比4G大会危害人体?“三伏贴”包治百病?谣言止于智者,无论是面对常识问题,还是一些信息源模糊、事实不清的热点事件,都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

  1.5G辐射比4G大,对人体危害很大?

  [传言]
  随着5G开启,各路谣言也甚嚣尘上,传最多的当属“辐射论”,称“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很大”,更有公众号假借专家之言发有关5G基站辐射对人危害非常大的文章。

  [真相]
  专家说,事实上,通信基站数量越多,手机通话效果就越好,而手机和基站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反而会越小。


  同时,专家还辟谣说,网络提速和基站辐射增值并无关系。因为,网络速度提速不是靠增强通信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靠的是扩容传输带宽,就像拓宽高速公路一样。而未来的5G通信基站也是一样。

  [正解]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电闪雷鸣之间都会产生电磁辐射,生活中和人们密不可分的家用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与常用的家用电器(其电磁辐射数值都在安全范围内)相比,周边通信基站的辐射量是微乎其微。

  5G应用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尚未体会到它带来的便捷,便被谣言堵住耳朵实在太不值得了。


  2.“三伏贴”包治百病 这么神奇?
  [传言]
  冬病夏治,传说中包治百病的“三伏贴”备受推崇。不仅各大医院专辟“三伏贴”区域,一些网络商家也趁此机会加紧促销,打出各种广告语吸引消费者购买“三伏贴”。然而近日,江西省一家医院92名儿童在接受“三伏贴”治疗被灼伤,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


图片源于微博

  [真相]
  公开资料显示,“三伏贴”中常含白芥子、细辛、斑螯、毛莨等药物。白芥子含白芥子苷,细辛含黄樟醚,斑蝥含斑蝥素,毛莨含原白头翁素,均可成为强刺激性物质,接触皮肤后,会产生化学性灼伤症状。


2018年7月17日,医护人员在现场填充“三伏膏”/视觉中国

  多家医院在“三伏贴”预约通知中称,如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对药物过敏者,发热患者,贴敷前皮肤有损伤以及皮肤长有疱,阴虚火旺者,孕妇以及2周岁以下婴幼儿等人群都不建议做三伏贴治疗。

  [正解]

  专家提醒“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三伏天气温高,体表血管扩张、毛孔舒张,人体皮肤也处于相对敏感状态,不要盲目跟风贴敷或自行延长贴药时间。“三伏贴”的药方及穴位都很有讲究,如果要进行冬病夏治,最好到正规医院对症敷贴并严格按照医嘱来做,用药时也要密切注意观察皮肤状态。

  无论是从起效方式、安全性还是有效性考虑,贴三伏贴都应该谨慎。

  3.全国多地35℃+ 这些防晒谣言你中招了吗?
  [传言]

  7月的下旬,全国多地被今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闷热天气覆盖,持续高温高湿,南北方同如“蒸饺”,中央气象台连发几日的高温预警,而高温并没结束的意思。夏天太阳火辣辣,出门防晒不可少,防晒服、防晒霜,防晒方式多到你迷茫。穿防晒服就不用涂防晒霜?物理防晒霜比化学更好?

  [真相]
  ①太阳光所发出的紫外线分为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和UVC(短波紫外线)。穿防晒衣,正是为了抵挡UVA和UVB伤害皮肤。但并非所有材质的织物都有良好的防晒效果,市面上的很多防晒服都达不到防晒标准。而且防晒服遮挡的身体部位有限。脸、脖子、脚面等需要涂抹防晒霜,才能避免被晒黑、晒伤。


  ②物理防晒、化学防晒二者隔离紫外线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对抗UVA,物理防晒霜的质地较为油腻厚重,但不易脱落,防晒时间较长,对皮肤的刺激性小,比较温和安全;后者主要对抗UVB,质地清爽不油腻,但是皮肤出汗或摩擦易使其脱落,要经常补涂,刺激性相对较大。对敏感性皮肤而言,物理防晒霜更加友好。

  [正解]
  ①穿防晒服也需涂防晒霜,防晒服+抹防晒剂才是最科学的选择。

  ②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各有千秋,根据自己的防晒需求和肤质需求来选择,不能简单地说,物理防晒霜比化学防晒霜更好。


  烈日炎炎如果必须出门,大家也要做好防晒措施。要记得使用遮阳伞、防晒服等防晒工具,并即时涂抹防晒霜。

  4.这些驱蚊方式有用吗?其实蚊子并不“买账”
  [传言]

  7.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日子,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蚊子也越来越多。对于不少人来说,伏天难熬的不只是高温,还有防不胜防的蚊子叮咬。于是每到这个时节,坊间就开始流传五花八门的驱蚊方法:吃B族维生素、戴驱蚊手环、用超声波驱蚊器和紫外线灯……那么,这些方法的驱蚊效果如何?是否有用呢?


  [真相]
  ①涂抹、服用维生素B1对防蚊无效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赵彤言说,服用、涂抹B族维生素能防蚊,已被很多实验证明无效。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曾明确指出,目前,尚无充分数据表明口服维生素B1进行驱蚊的做法是有效的。

  ②驱蚊手环药效挥发快噱头大于实用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驱蚊手环里放有一些驱蚊药,这和人们给衣服上喷花露水的驱蚊效果类似,但驱蚊药挥发较快,可以说噱头大于实用。

  ③超声波驱蚊器只能驱赶一类蚊子
  超声波驱蚊的原理主要是模拟雄蚊的声音来驱走吸血的雌蚊,但现有的驱蚊器只能模仿某一类特定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不可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声波来驱赶不同种类的蚊子。

  ④紫外线灭蚊灯并不能高效灭蚊
  紫外线灭蚊灯并不能高效灭蚊,其杀死的虫子中只有极少数是蚊子,这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不吸血的雄蚊。而且被紫外线灭蚊灯发出的紫外线长时间照射,会对人类皮肤产生不良影响。

  [正解]
  对付神出鬼没的蚊子,真正有效的驱蚊方法,还是最传统的蚊香、驱蚊液,以及蚊帐、纱窗等物理方法。用蚊香、杀虫剂等产品直接消灭蚊子,这些灭蚊产品中含有拟除虫菊酯,这是一类仿生合成的杀虫剂,当蚊香或电热蚊香液被加热,拟除虫菊酯就会挥发到空气中,蚊子接触后会死掉,但对人接触了不会造成伤害。同时在皮肤或衣服表面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花露水、驱蚊液等。


  此外,最根本的防蚊,还要从我们居住的环境入手,及时清理下水道、雨水篦子、花盆底部和瓶瓶罐罐的积水,彻底清除蚊虫滋生地。

  5.养老金到2035年将耗尽?人社部辟谣了!
  [传言]
  近几年,“部分省养老金不够用”的消息不时被媒体报道,不少80后、90后已开始提前担心自己老了该怎么办。于是类似“养老金2035年将耗尽”等说法便能轻易触动大家的敏感神经,一旦出现相关说法,基本都能成为热门话题。那么,这样的担心真的有必要吗?


  [真相]

  各地区养老金支付情况不一确实存在,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本质上是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入大的省市,因流入的劳动力比较年轻,缴费人多而领取人少,往往结余比较多,养老金抚养比较高。相反,一些劳动力流出省市缴费人数少,支出压力大,养老金抚养比较低。因此,也就出现了“部分省市养老金不够用”的情况。

  面对养老金收支压力变大的现实,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确保确保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正解]
  养老金支付压力变大是现实的,但应对措施也是有效的。早在今年4月,人社部就已经对此进行过权威回应: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长期按时足额发放,完全能够保证制度的健康平稳运行。因此,担心养老金问题的朋友,请放心,你们的养老金妥妥的。

  6.吃荔枝就会得脑炎?
  [传言]

  近日印度出现大量儿童突发急性脑炎。调查显示,这些儿童大多数是在过量食用荔枝后造成低血糖诱发急性脑炎。已有超过600名儿童患病,约140名儿童死亡。那么荔枝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真相]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主任石劢表示,空腹时过多摄入荔枝确实容易出现问题,主要为低血糖症状,造成机体功能紊乱。但诱发脑炎,需要更多具体条件才会发生。

  全印医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乔哈里表示,长时间低血糖状态会引发人体全身性代谢紊乱,能量代谢障碍、昏迷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现象或可接踵而来。而脑组织对能量的匮乏更加敏感。长时间的低血糖昏迷将对脑细胞造成严重的不可逆伤害,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同时,“荔枝病”常常与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饥饿挂钩。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万一出现疑似低血糖症状也不用着急,及时就医,不要拖延。只要不是危重病人,通过迅速补充葡萄糖就可以很快好转。总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吃出“荔枝病”的概率还是很小的。

  [正解]
  荔枝并不会直接导致脑炎,也不会传染,但过量进食荔枝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会诱发脑水肿。


  建议尽量不要空腹大量吃荔枝,尤其不能因为吃了大量荔枝产生饱腹感而不吃饭。石劢建议,成人一次食用荔枝宜在100—200克,约6—10颗左右,一日不超过2次为佳,儿童摄入量应更少。有减肥需求的人也不要盲目节食,不能一味地用水果代替主食。

  7.取消艾滋病病人入境限制,致国内病例疯狂飙升?
  [传言]
  近日,一篇题为《因取消对艾滋病病人的入境限制中国3个月新增40104例》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中称“在上月底的第5届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专家披露,仅2018年第2季度,我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0104例,其中性传播占93.1%”,文章还称“我国取消了对艾滋病病人的入境限制,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持续飙升”……


网传文章截图

  [真相]

  首先,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于2018年9月27日召开,并非网传文章中所说的“2019年6月底”。

  其次,关于“我国取消了对艾滋病病人的入境限制,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持续飙升”的说法,来源非官方,而是来自于个人公众号文章《季增4万例,谨防中国成“艾滋病大国”》。

  第三,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2018年1-6月艾滋病发病数为27243人,而非网传文章中所说的“40104例”。


中国艾滋病发病数走势图,图片由知乎网友整理,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2018年11月23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表示,由于扩大治疗,病人的死亡率在下降,存活在延长,使感染人数进一步增加。而数据同时显示,HIV感染者检测阳性率(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除以每年的检测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从比率来看,我国还处在低流行的水平。

  [正解]
  “取消入境限制致中国艾滋病疯狂飙升”的说法有失偏颇。

  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途径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尽可能保护好自己,无需过度恐慌。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婉怡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9 03:47 , Processed in 0.0365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