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4|回复: 0

知青研究者:一个县流氓和知青两帮人互抢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3-28 1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布时间:2016-03-28 10:12:26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知识青年


知青网 知青史料我们那个县,总共几百个知识青年,流氓能有十几帮,不是你抢我,就是我抢你。首先是知青之间抢,然后才抢老百姓。


知青经历如何塑造政治人物


人物周刊:知青对当年的看法也五花八门,有怀旧和审美的,也有沉痛反思的,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


米鹤都: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很多已淡忘了那时候到底怎么过来的,很多当事人的思想自己就没理清过,甚至连一些历史事实都忘了。我们聚会或聊天时,很多人不光记错事实,连当时那个色调都记错了,本来是灰暗色调,给记成阳光明媚的色调,浪漫化了,记起来的都是些小溪边抓个小鱼什么的田园风光,把偷老乡自留地的玉米等当作乐趣,忘了生活的艰辛、劳动的艰苦,特别是“接受再教育”中的精神磨难。


人物周刊:因为每个人经历不同?


米鹤都:不是,有相同经历的人、在一个队生活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记忆。为什么版本不一样?我分析有几点,首先行业不同,比如搞社会科学的跟搞自然科学的,对上山下乡的看法就不一样。那段时间对搞社会科学的人来说,简直是社会素材的积累过程,反过来,不讲博导、院士这些虚名,这代人有几个做出突出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有吗?至少我孤陋寡闻。今天当官的跟搞学问的又不一样,文化界更特殊。这代人的星光灿烂几乎都集中在文化艺术界。这代人出了些什么名人?写知青文学的作家,画家,艺术家,第五代导演,诗人等等。没上山下乡,他们可能还真出不了名,为什么?没特异环境的挤压,没那种特殊的精神感受和生活体验,可能就难以激发出他们创作的才能和激情。


另外,和人们今天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关系更密切。下岗的跟在职的又不一样。有些人吃饱喝足,想起原先拍婆子(北京土话,指街头搭讪异性或性骚扰)、上山下乡吃点苦,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乐趣。要是当年在农村中受苦,后来回城当临时工,好不容易转正了,90年代初就下岗,现在一个月八百块钱退休费,你让他回忆上山下乡,对他的人生有什么价值?


人物周刊:对现在条件好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美好回忆。


米鹤都:现实中往往是这样的。上山下乡这代人中,今天讲青春无悔的,往往是因为他能够把那个苦难转化成财富,但是绝大多数知青恐怕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不赞成青春无悔的说法。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有能力把苦难和磨练转化成财富的人,或许你有资格这样讲,但切忌不要代表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那些没有能力转化而且今天还在苦难之中的人说这种话,那就太残酷了。


再说当官,知识青年在特定情况下大起大落、大上大下,从城市下农村,特别是身居高位的干部子弟,一下摔到地上,成了黑五类,或者还在监狱里蹲过,父亲又平反了,然后又慢慢爬起来,走入仕途。对他们而言,这也是难得的经历。


还有一个,就是那种在社会生活当中的算计、圆滑,这代城市青年原来不具备,在跟老乡捏把子中(指在袖子里进行秘密交易),身体力行中,练就了为人处事的圆滑。这也是书本中学不到的财富。


人物周刊:能详细解释下吗?


米鹤都:苦难和成才一直是个悖论,对知青中的精英而言,上山下乡就是一笔精神财富。知青中的一些先觉分子,看到农村真实情况后,这些人对原本理想主义的内核,阶级斗争、解放全人类等,产生了否定之否定。他们不再迷信,而更注重实践的结果,怀疑精神出现了。另一方面,因为理想主义,很多人逐渐把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作为自己的责任。


对中国农民本性的东西,知青全学会了,又有城市知识分子或者干部阶层的品性,他们的文化心理是这两种东西的结合体。艰苦生活和劳动磨练出他们坚毅的品格,承受能力和担当精神也高于一般人,他们是接了地气的一代城市青年。


还有一点,是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崇尚求实而鄙夷虚套子。比如对政策打擦边球,那时的农村,经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边喊着农业学大寨、限制发展自留经济的口号,一边想方设法少交公购粮,瞒产私分,多弄点自留地、自留畜。老百姓、乡村干部的那种狡黠,知青全学会了,很多当过社队干部的知青也是这么做的。那么改革开放是什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又要遵守条条框框,又要有所创新,而且还不能左了、不能右了。实际上,我们改革中的每一步前进往往都是打擦边球的结果,慢慢积累才改变了条条框框。有过这段在农村经历的人和没有这段经历的人,这中间的差别就大了。所以改革开放的环境,对于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干部来说应当是如鱼得水,这套“曲线救国”在改革开放中全用上了。


人物周刊:是说这段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日后的行事方式?


米鹤都:因为上山下乡经历,知青们变得更自立,有农民的那种求实,有修理地球时得来的吃苦耐劳,当他们回城的时候深知,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等待别人来救不如自己救自己。全国一千多万知青的返城,对社会来说当时是个沉重的包袱,但是知青们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和不安定因素,很快自己消化了自己,做小生意、卖大碗茶、打零工,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


甚至说有些知青还沾染了些“流氓”习气,下乡时候的那个社会环境,你没点流氓那两下子,你只有吃亏。比如我们那个县,总共几百个知识青年,流氓能有十几帮,不是你抢我,就是我抢你。


人物周刊:抢什么东西?


米鹤都:抢钱、抢衣服,我还让人抢过衣服。首先是知青之间抢,然后才抢老百姓,一般流氓还不抢老百姓,因为老百姓没钱,抢他们还容易产生严重后果。农民到公社告状,被会被抓起来,而抢知青公社一般不管。我们后来把抢我们衣服的流氓抓住了,送到县公安局,结果也没咋,第二天就放回去了。所以在那个环境你要生存,你自己不是流氓,都得知道怎么对付流氓,而对付流氓的有效方法往往就是用流氓的方法。


当时延安是北京知青下乡中最乱的,打架成风。1968年前后,北京办了一个流氓小偷学习班,有流氓打架行为的都被抓起来,关了好像几千人还是上万人。后来“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只要你报名上山下乡,马上就放,所以这一大批人中很多就报名去了陕北。这倒也不是有意安排,正赶上这一批去延安的趟了。所以它本身就乱,再加上延安又苦,那一年又大旱,没粮食,知青也吃不饱,安置工作也不好。我在《心路》里描写过这一段。


人物周刊:总体怎么评价这代人?


米鹤都:我1989年写的《红卫兵这一代》里,认为这代人的历史作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桥梁。他们一头连着传统,一头通向现代。可他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23:14 , Processed in 0.0322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