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6|回复: 0

小说《东滩》:关于农场的一切往事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3-25 09: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期:2016-03-24 13:55:22 点击数:116 来源:文汇报 作者:佚名

《东滩》杜勤明 著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


知青叙事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令人记忆深刻的作品。比如梁晓声的小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和 《今夜有暴风雪》,都以北大荒为背景,前者讲述一支知青垦荒队经过危险的沼泽地,去到艰苦的荒原建立垦荒点的故事,后者以知青即将返城为切入点,塑造了知青的群像;叶辛的 《蹉跎岁月》 讲述勤奋正直但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断遭受各种生活挫折却矢志不渝奋发向上的故事,集中刻画了知识青年在困境中所经历的心灵磨难,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毅力,使得知青文学具有了高昂悲壮的基调,在同代人中产生了巨大共鸣,也为一代青年开启人生新旅程注入了精神动力。


不过,描写上海农场的文学作品,仍然是少见的一个题材。而小说《东滩》,就是献给曾经致力于上海农场建设的40多万干部、职工的一部新作。普希金在 《致凯恩》 一书中写道:“那过去的人和事值得永久的怀念。”作者杜勤明说,他所描写的,也是那些在他心中留下永远印痕的人和事。


40年前,中学毕业的杜勤明被分配到有33个连和几家工业企业的东海农场,一呆就是14年,其中7年在农业连队,7年在农场的工业企业。他在连队曾经当过副连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在农场工业企业当过副厂长、党支部书记。


“14年的农场岁月锻炼了我、成长了我。也正是千千万万像赵豫民式的人物,他 (她) 们为农场的建设贡献了青春,贡献了绵薄之力,发挥了正能量的作用,使上海农场有序、稳步发展的传奇式经历,鼓舞着我,鞭策着我,从而使我不断萌发了将这过去的人和事用我拙笨的笔和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念头,反映一个时代,记录一段历史。”40年后,他这样讲述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小说的写作历时一年,以1978年历史转折中的时代为背景,以沉甸甸的史实为依托,用朴实连贯的丰富笔墨,环环相扣的情节对主人公赵豫民以及其他人物的时代特征、思想演绎、心路轨迹的变化和“被扭曲的爱情观”等描写入木三分。赵豫民的身上具有一种理想人格,他带着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竭力为农场建设点燃青春火花,既具有那个时代的真实性,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书中所描写的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格的冲突,人性的冲突,这才是社会永恒的主题。赵豫民鲜活的存在是对周冠才的反讽;是对林妮娜的嘲笑;是对王主任的抨击;同时,也是对那些朴实、勤劳、冀盼美好生活的E连职工的引领。


杜勤明说,小说中的故事,有的发生在他所在的连队,有的发生在其他连队,情节的编织受益于两位作家:莫言和王安忆。“我理解的写作来源于两个作家的两句名言。一是莫言说:‘写作的冲动不是源于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事件里活生生的人物,事件里的人物是新鲜的,所以一直留在你的脑海中’;二是王安忆说:‘我写小说不是依据大量的素材,而是自己的凭空想象’。”


“农场广袤的土地,一草一木,风貌人情像电影一样闪耀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杜勤明笔下,上海农场的地形风貌,一年四季的农忙加围垦开河,知青们的吃穿住行,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等逐一得到了还原与展现,犹如一幅上海农场的全景图。作者希望以此让生活在当代社会———现代化大城市的年轻人对“特殊”年代的年轻人有一种轮廓清晰的了解和理解,“他们活着并被爱着是多么的艰难和不容易”。


书的结尾这样写:


赵豫民与农民工领队肩并肩地走出 了帐篷,眺望着围堤开河的工地,一条崭新的河道,一条坚固的御海堤坝绵延数公里展现在他俩的眼帘,这是农场知青用血汗凝聚起来的,是鬼斧神工般雕塑出来的,它必将载入滨海农场发展的史册。


火红的太阳将光芒照耀在他俩身上,照耀在农场广袤的土地上。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00:35 , Processed in 0.0357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